胆管癌的治疗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方法一直存在着争论。1954年Brown和Myers率先报道了第一例胆管癌切除术,之后外科医生在探索胆管癌切除术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手术方法受到年龄、全身状况和肿瘤侵袭范围的诸多限制;尤其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病时一般已经侵袭肝内胆管,而非手术适应证。非手术介入方法则给胆管癌,特别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带来非常广阔的前景。
PTCD和(或)EMBE虽然能通过引流起到降黄及减压的作用,对缓解梗阻性黄疸,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但如果不采取有效办法控制原发肿瘤的生长,随着肿瘤的继续生长和蔓延,可使胆管重新堵塞,放置的引流管丧失引流作用,本着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的原则,介入治疗能够为病人提供一个相对缓解的机会,并且通过综合介入治疗,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目前针对肿瘤本身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动脉化疗栓塞术和经引流通道后装机放射治疗等。
(一) 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林贵等于1987年首先提出在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的基础上,结合对引起胆管阻塞的肿瘤病灶进行选择性动脉灌注化学治疗和(或)栓塞术,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复通胆管的目的,称之为“双介入疗法”。
目前常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般在PTCD及胆管支架置入术后1~2周,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时间。只要患者能承受应尽早实施治疗。首先行肝总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及肿瘤部位、数目等。然后用超选择导管超选入肿瘤供血支后行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每4~6周1次,依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每次治疗前,需复查血常规、生化系列等项目。对于多种引起恶性梗阻型黄疸的原发肿瘤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国内有学者报道使用PTCD结合TAE的双介入方法治疗引起胆道阻塞的肿瘤,梗阻部位的通畅率达57.4%,平均生存时间达10.2个月。
(二)内照射治疗
管腔内放疗(intraluminal radiation therapy)是将放射源经人工通道(引流管)置入胆管腔内病变处,进行局部放射治疗,使肿瘤缩小,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剂量的内照射对治疗沿胆管壁浸润性弥漫生长的胆管癌疗效最好,不良反应少。目前使用的内照射源主要是同位素192Ir,其有效半径为5~10mm,随着放疗半径的加大,剂量迅速衰减,因而允许大剂量射线集中于肿瘤局部,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
192Ir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由于采用剂量率不同以及是否联合外照射治疗等因素,在剂量的使用上差异相当大。Ashwin等总结了部分文献报道后认为:高剂量率(HDR,>12Gy/h)治疗的总剂量应控制在24~32Gy,一般分4次进行,每2次之间至少间隔6h;低剂量率(LDR,<2Gy/h)治疗的总剂量一般为30~45Gy,在24~60h内完成。1981年Flectcher等首先报道了3例接受PTCD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引流管置入192Ir的方法,控制肿瘤向胆管腔内生长。Shapiro等采用腔内放射结合内支架置放的方法治疗一组胆管癌的患者,平均生存期达到19.0个月。Bruha等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一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中,胆管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达到15.2个月,壶腹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达到28.3个月。胆道腔内照射的并发症非常少见,文献曾有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报道。
腔内放疗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能抑制局部肿瘤的生长,使肿瘤缩小且可能减少或延缓肿瘤复发而引发的管腔阻塞,可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许林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