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杀基因治疗及其联合放射治疗

自杀基因治疗及其联合放射治疗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杀基因治疗又称为病毒介导的酶前药治疗,它是将外来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使无毒性的前体药物在肿瘤细胞内代谢为毒性代谢产物,进而杀死瘤细胞。若能在自杀基因的靶向性、放疗剂量及时间选择上进一步完善,可能将给胆管癌的基因治疗带来更大的希望。双自杀基因治疗肿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结果显示双自杀基因可明显抑制裸鼠肝门部胆管癌皮下移植瘤生长,较单一自杀基因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自杀基因治疗又称为病毒介导的酶前药治疗(VDEPT),它是将外来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使无毒性的前体药物在肿瘤细胞内代谢为毒性代谢产物,进而杀死瘤细胞。其作用机制主要有:①直接对肿瘤细胞发挥细胞毒杀伤作用;②通过旁观者效应,即在被转染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邻近,未转染的肿瘤细胞也会被消灭,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细胞的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及免疫反应有关。

目前研究应用最多的自杀基因有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基因和大肠埃希菌胞嘧啶脱氨酶(escherichiacoli cytosine deaminase,EC-CD)基因,Pederson等用腺病毒载体携带CD基因转导入胆管癌细胞系SKchA-1,并予以不同浓度的5-FC治疗,结果显示胆管癌细胞的病死率为37.9%~84.4%,并呈现时间剂量关系,他们还发现,CD/5-FC基因治疗联合放疗,癌细胞的病死率明显提高,瘤体重新生长时所需要的时间是对照组(单用CD/5-FC基因治疗)的2倍,而且其生存期明显延长,瘤体的大小亦明显小于对照组。Hanna等在动物实验中进一步证明了CD/5-FC基因治疗可明显提高肿瘤对辐射的敏感性。若能在自杀基因的靶向性、放疗剂量及时间选择上进一步完善,可能将给胆管癌的基因治疗带来更大的希望。双自杀基因治疗(联合基因治疗)肿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有研究报道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共表达对裸鼠建立人肝门部胆管癌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双自杀基因可明显抑制裸鼠肝门部胆管癌皮下移植瘤生长,较单一自杀基因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HSV-tK/GCV直接杀瘤效果显著,CD/5-FC的旁杀伤效应突出,利用其互补性联合使用,可达到最佳的杀瘤效果。由于双自杀基因使用,裸鼠对前药敏感性大大增加,减少了前体药物用量,CD和HSV-tK基因联合转染也增强了自杀基因的旁杀伤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