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种辅助检查及护理

各种辅助检查及护理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检查前12h禁食,以利于胆囊充盈显像,必要时可口服轻泻药。严重梗阻性黄疸行PTC后留置肝胆管内引流管,起减压及防止穿刺后胆汁外漏,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

1.B超检查 B超检查是胆道疾病诊断中最常用的一种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对胆道肿瘤的诊断符合率高。检查前12h禁食,以利于胆囊充盈显像,必要时可口服轻泻药。

2.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 CT检查对胆道系统和肝胰等脏器的占位性病变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检查前48h不吃含金属药物,低渣饮食,检查日空腹。

3.口服胆囊造影及静脉胆囊造影 此两项检查常受病人的肝功能影响而显影不良,近年来已被B超检查所代替。

4.经皮肝穿制胆道造影(PTC)和经皮肝穿制置管引流(PTCD) 在X线和B超引导下进行,是一种损伤性检查,但不受肝功能影响。用套管穿制针从病人右腹中线第6~8肋间经皮穿刺进入胆管,能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和梗阻位置。严重梗阻性黄疸行PTC后留置肝胆管内引流管,起减压及防止穿刺后胆汁外漏,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此项检查有胆汁漏、出血、感染的危险性,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做好检查前后护理,有明显出血倾向及肝肾功能差伴大量腹水者属禁忌。

检查前查凝血酶原时间,注射维生素K,应用抗生素,做碘过敏试验,术前应用止痛镇静药如哌替啶、地西泮等。

穿刺后护理如下。

(1)术后24h内卧床休息,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至稳定。

(2)术后静脉输液,应用抗生素、止血药。

(3)观察腹部情况及体温,注意胆汁漏、胆汁性腹膜炎、出血、感染的发生。

(4)置管者应妥善固定,防止因剧烈咳嗽和呕吐引起导管脱出,注意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注意引流口清洁,定期皮肤消毒换敷料。

(5)对碘过敏者不能做PTC,可在B超引导下做PTCD。

5.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在直视下将纤维十二指肠镜由食管插入十二指肠降部,再经乳头开口处插管至胆总管或胰管内,注入显影剂,行逆行造影,检查胆管梗阻部位。1973年以来,诊断性ERCP已发展成治疗性ERCP,如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胰胆管引流术,置入胆管支架体内引流术等。

检查前行碘过敏试验,备造影剂26%泛影葡胺40~60ml,山莨菪碱(654-2),术前注射阿托品、哌替啶。

ERCP是一种较安全的检查方法,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常见的有一过性血清淀粉酶升高,个别发生急性胰腺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胆管或胰腺假性囊肿的化脓性感染,可导致败血症发生,危及生命。

术后护理如下。

(1)术后禁食,24h后血清淀粉酶正常者可进清淡饮食。

(2)术后1h及第2天清晨各查血、尿淀粉酶1次,注意有无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3)静脉输液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提供足够的热量,同时又可促进体内造影剂的排出。

(4)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寒战、高热、剧烈腹痛等化脓性胆管炎的征象,定时查血细胞,如有异常通知医生处理,应用抗生素,以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5)如有胰腺炎的发生,应同时给予抑酸药如法莫替丁(高舒达)、奥美拉唑(洛赛克)等。

(6)为减轻梗阻性黄疸及防治术后胆管炎的发生,可留置鼻管引流管。留管期间应妥善固定,保持口腔清洁,置管24h后病人可照常进食,如引流不畅,应通知专科医生协助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