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核事故简介

国外核事故简介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英国的一个环境保护组织督促英国辐射防护局公布因此次核事故可能造成的远期效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当局认为可能有约260人因核事故诱发甲状腺癌,有33人可能死于与事故有关的癌症或引起先天遗传性疾病或导致子女死亡。由于此次核事故,进一步促使公众对英国的其他核设施的安全及辐射影响更加关注。事故后7小时,安全注入箱紧急注水。这次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放射性惰性气体。

(1)英国温茨凯尔核反应堆事故:1957年10月10日,英国的温茨凯尔(Windscale)核反应堆发生事故。这是一座军用的石墨气冷堆,事故原因是人员误操作使堆芯的150根工艺管熔化,反应堆石墨起火,大火燃烧3天。据估算,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核素的数量:碘-131为740×1012贝可勒尔,氙-133为1.2×1015贝可勒尔,钌-106为12×1012贝可勒尔,铯-137为44×1012贝可勒尔。气载放射性物质从事故点向周围地区扩散,影响到欧洲大陆。据估计,事故现场附近居民最大剂量为10毫戈瑞,伦敦儿童甲状腺剂量为0.8毫戈瑞。反应堆周围10~50千米范围内短时间的γ射线辐射水平达50微戈瑞/小时,部分地区牧草受到污染,当地居民甲状腺集体剂量当量负担约为1.8×104人·希沃特,不同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内外照射途径所致的集体有效剂量负担约为1.3× 103人·希沃特。事故过程中,人员受照的总剂量,约50%来自放射性碘对甲状腺的照射,40%左右来自沉积于地面的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约10%来自除碘以外的其他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此次事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使公众受到的照射剂量很小,因而对事故现场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也不太大。1983年,英国的一个环境保护组织督促英国辐射防护局公布因此次核事故可能造成的远期效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当局认为可能有约260人因核事故诱发甲状腺癌,有33人可能死于与事故有关的癌症或引起先天遗传性疾病或导致子女死亡。由于此次核事故,进一步促使公众对英国的其他核设施的安全及辐射影响更加关注。

(2)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三哩岛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Harrisburg)东南16千米处。哈里斯堡地区有人口23万,发生核事故时,距核电站8千米范围内有24 527人,16千米范围内有133 672人,32千米范围内总人数为636 073人。三哩岛核电站有两座压水型核反应堆,其中2号堆运行不到1年,电功率为880×106瓦,堆内装有37 000根二氧化铀锆包壳元件,堆芯封装在高12.4米、内径4.31米、壁厚21.4厘米的钢壳内,钢壳和一回路的主要设备均包容在混凝土安全壳内。1979年3月28日凌晨,2号堆以98%的功率运行,4时左右二回路除盐装置阀门发生故障,主给水泵和汽轮机停运,辅助给水泵自动开启,但因出水阀门在检修时忘记打开,辅助泵并未将水注入蒸汽发生器的二回路内,致使二次侧水很快烧干,堆芯失去冷却,一回路的温度及压力升高,超过额定值后,反应堆安全控制棒自动落入堆芯,反应堆停止运行。但由于堆芯内放射性核素衰变继续产生热量,温度和压力继续上升,与此同时稳压器内卸压阀自动开启向卸压箱喷洒冷水,一回路压力下降。因电磁卸压阀失灵,卸压后不能返座,一回路水继续进入卸压箱,导致堆芯失水。事故发生后2分钟左右,反应堆堆芯制冷系统自动向堆内注入高硼水,此时指示系统给出“满水”信号,操作人员误认为堆内有水,错误地关闭了紧急制冷系统的高压注入泵。在一回路水外泄又得不到补充的情况下,堆内水量逐渐减少,堆芯外露,部分锆包壳破损,一部分元件发生锆水反应。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一回路冷却水,随之流入卸压箱。事故后15分钟,卸压箱安全隔膜破裂,大量高温一回路水流到安全壳地面上,其中部分污水通过污水泵流入辅助厂房,造成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向环境释放。事故后7小时,安全注入箱紧急注水。10小时后安全壳喷淋系统开始工作,4月27日安全稳定停堆。

这次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放射性惰性气体。据估算,主要核素的释放量为氪-88为2 257×1012贝可勒尔,氙-133 为307 000×1012贝可勒尔,氙-135为500×1012贝可勒尔和碘-131为1×1012贝可勒尔,锶-90及铯-137的量极小。尽管释放出的放射性总量比英国温茨凯尔事故大得多,但周围人群受照剂量却较小。核电站周围80千米范围内的216万居民,其集体剂量负担为16~35人·戈瑞,个人平均剂量约15微戈瑞,外照射个人最大剂量约0.85毫戈瑞,上述剂量均小于天然本底辐射的1%。放射性污染的情况调查表明,在152个空气样品中,仅8个样品有微量放射性碘;在牛奶样品中测出的碘-131最高浓度为0.6~1.5贝可勒尔/升;在147个土壤样品和在3千米范围内采的171个植物样品中,均未测出放射性碘;在核电站附近的哈斯奎哈纳河下游不同地点采集的河水样品,也未测出异常的放射性。事故处理过程中,有261名电站工作人员受到大于1毫希沃特的全身照射,其中3人受照剂量分别为31毫希沃特、34毫希沃特及38毫希沃特;在255名外来支援人员中,也只有23人受照剂量大于1毫希沃特,其中7人为5~10毫希沃特。但此次核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据估计,仅清理现场的费用就达10亿美元。同时,调查表明,事故最重要的健康影响是心理应激,最苦恼的人是居住在核电站附近又有学龄前儿童的母亲。

事故后,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及意大利等国的专家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行远期效应调查,结论认为,此次核事故可能诱发的癌症远期病死率接近于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卫生厅对核电站周围居民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在1974—1983年期间,这一地区癌症死亡数在核事故前后无明显变化。

(3)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境内。距基辅市130千米,在普里皮亚特河畔,靠近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核电站30千米范围内有居民10万人,人口密度约70人/平方千米。此核电站已建成4座反应堆机组,还有2座待建。事故发生于4号机组,该机组的核反应堆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采用的是苏联研制的RBKM-1000型石墨沸水堆,用石墨作慢化剂,以沸腾轻水作为冷却剂。堆芯由直径12米、高7米、重约1 700吨的石墨砌体、金属铀燃料及压力管等构成。堆内共装1 659根燃料棒,其中75%是首次装料时装入的,其输出热功率为3 200×106瓦。反应堆运行时石墨砌体温度达700℃,易燃烧,遇水也可产生易燃气体,系不安全隐患。另外,反应堆还存在其他缺点,如在反应堆的金属构件和石墨砌体中积累大量能量,紧急停堆时热功率降低较慢;没有安全壳等。按计划,该反应堆于1986年4月26日停堆检修。停堆前,准备在8号汽轮发电机上进行惯性条件下提供电力的试验,目的在于检验在失去场外供电的情况下,延长强制冷却堆芯的时间,但试验未严格按安全规定进行。4月25日凌晨1时,操作人员开始降低功率,14时关闭了堆芯紧急冷却系统,23时10分又降功率,原定降至(700~1 000)×106瓦,因误操作降到了30×106瓦以下。为尽早结束试验,工作人员将安全控制棒大部抽出,留下不到10根,而按规定,不得少于15根。4 月26日1时许,反应堆功率才稳定在200×106瓦水平,尔后各有1台备用主循环泵接入,增加了反应堆内冷却能力,蒸汽量减少,压力下降。1时23分30秒时,核反应性已到要求立即停堆的水平,但运行人员未停堆,反而关闭了事故紧急调节阀等安全保护系统。当反应堆功率开始迅速上升时,试图将所有控制棒插入堆芯紧急停堆,但因控制棒受阻而未能及时插入堆芯底部,使堆芯失水熔毁,核燃料因热量聚集过多而炸成碎块。当紧急注入水后,使产生的过热蒸汽与烧熔的元件、包壳及石墨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这些易燃易爆的气体与氧气结合,发生猛烈的化学爆炸,1 000吨重的堆顶盖板被掀起,堆中所有管道破裂,反应堆厂房倒塌,使堆芯进一步被破坏,熊熊烈火达10层楼高,热气团将堆芯中的大量放射性物质抛向1 200米的空中,而后才水平传输。这次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核电站设计上的缺陷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为了灭火及覆盖反应堆和吸收放射性气溶胶颗粒,从4月27日到5月10日,调动300多架次军用直升机空投了5 000吨碳化硼、白云石、砂土和铅等混合物。为防止堆底部结构破坏,修筑了人工排热通道。后来将整个反应堆用混凝土封闭,形成所谓的“石棺”。

据估计,此次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总量约12×1018贝可勒尔,相当于反应堆内已烧过的核燃料总量的3%~4%。释放出的放射性核素成分复杂,但对环境污染和人员有害影响的主要是碘和铯。由于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随大气扩散,造成大范围的污染。据估算,事故释放量的地区分配比例大体为事故现场12%,20千米范围内51%,20千米以外37%。由于持续10多天的释放及气象变化等因素,在欧洲造成复杂的烟羽弥散径迹,放射性物质沉降在苏联西部广大地区和欧洲国家,并有全球性沉降。事故后在整个北半球均可测出放射性沉降物,但沉降最多的地区是在核电站周围。在白俄罗斯16 500平方千米、乌克兰4 600平方千米和俄罗斯8 1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铯-137的污染水平超过1.85×105贝可勒尔/平方米。

事故中,使较多的人受到电离辐射的超剂量异常照射,据估算,在苏联因核事故撤离的人员中,约10%的人员受照剂量超过50毫希沃特,约5%的人受照剂量超过100毫希沃特。一直生活在污染区的公众,估算其总的待积剂量(1986—2056年的70年间)平均为80~160毫希沃特。除苏联外,位于北半球的国家,事故后第1年的最高平均剂量为0.8毫希沃特。事故后(1986—1987)参加应急处理的人员(被称为“清除人员”,Liguidator),平均受照剂量约100毫希沃特,其中10%约为250毫希沃特,严重者达500毫希沃特。严重的急性辐射确定性健康效应,发生在核电站工作人员或参加灭火及事故后立即投入去污行动的人员中。据统计,事故中被认为患急性放射病而送入医院者共237人,确诊为不同程度急性放射病者134人,有28人死于急性放射病,其中26人在事故后的3个月内死亡,这些患者中有1/2人的皮肤受到辐射损伤。另外,在事故现场有2人死于非辐射原因,还有1人死于冠状动脉栓塞。住院患者中,10年内又死亡14人,但死因不能直接归因于辐射照射。对事故所致远期辐射效应的研究和观察表明,主要是甲状腺癌发生率增加,尤其在儿童中更明显;未见白血病的发生率有异常增加。对远期效应的研究还在继续。值得重视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了很大的不良社会心理影响,事故后果对公众的精神压力大,心理损伤严重,社会心理效应强烈,持续时间长。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及人体健康,均造成了很大影响和不良后果,但在整个事故处理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可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实践经验值得重视,并在我国核辐射事故的应急准备中加以认真研究。

(4)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辐照装置事故:1982年9月2日,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发生了一起重大辐射事故,造成1人死亡。该研究所的辐照工厂,装有一座2.4×1015贝可勒尔的钴放射源。该辐照装置由控制室到辐照室的回路入口处装有铁栅门。放射源可提升到地面以上的不同高度,其具体高度值可在控制台上用数码显示。当放射源在地下坑内的储存位置时,数码显示“0”,同时绿色信号灯亮。9月2日3时38分,装置的传送系统发生故障并报警,按照控制系统功能,在此种情况下辐射源应能自动下降,但实际上没有下降,值班人员也未发现此种异常现象。7时维修技师进入照射室进行检修,数分钟后通知有关人员故障已排除。7时30分维修技师感到心脏不适,被送往医院,初步印象诊断为“心脏病”。8时有关人员到达工厂,发现辐照源停在工作位置,铁栅门已被打开。通过调查分析,确认发生了辐射事故,维修技师受到了照射。利用受照者衣袋内的心脏病急救药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量,并用相关分析估算了剂量,结果表明,其全身红骨髓平均剂量为(21±2)戈瑞,头部剂量(14±1.5)戈瑞,腹部(肠道)15~35戈瑞。受照者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于照后13天死亡。

分析此次事故的原因,一是安全系统不健全,因该辐照装置虽设有两个独立的门连锁系统,但在与辐射源连锁的系统中,行程开关失灵,控制台上显示出辐射源在储存位置的错误信号,并在传送机构发生故障情况下未能自动降源;同时,与室内辐射水平连锁系统相关的辐射监测仪表,已于5月25日因功能异常而被取走,因而发生事故时,辐射水平连锁系统已不存在。二是受照者疏忽大意,未注意到有关辐射监督仪给出的辐射源在工作位置的信号;进入照射室时也未携带辐射监测仪(或仪器失灵)。

(5)阿尔及利亚铱-192源丢失事故:1978年5月5日,在阿尔及利亚,一个工业探伤用的铱-192源在运输途中由汽车上掉落,此辐射源共9.3×105贝可勒尔。1~2天后被两名3岁和7岁的儿童拾回家中,他们的祖母将源放在橱内5~6周。除祖母外,还有4名女青年每天在房间内做家务。有关当局在丢失源后积极寻找,于6月12日(丢源后第38天左右)找到。祖母因受照剂量过大死亡;其余4名女青年骨髓平均剂量估算为10~14戈瑞,皮肤剂量23~28戈瑞,均经治疗后活存。

(6)巴西戈亚尼亚铯-137源丢失事故:1987年,巴西戈亚尼亚某放疗机构将1台装有57×1012贝可勒尔铯-137的放疗机废弃,但未将放射源取出,后被人偷走,并卖给了废品收购店。废金属商将容器打开,使粉末状的放射性物质散落出来,由于其颜色鲜艳好看,使许多人将其装入衣袋、放在床下或涂在身上。发现此次事故的是一位医学物理专家,因参加会诊,发现了由事故照射引起的皮肤放射损伤,他追踪患者线索找到了放射源。在距源1米处的剂量率达4.6戈瑞/小时,附近地面污染区为1.1戈瑞/小时。向政府报告后,指定奥林匹克运动场作为受污染人员集中点,送往集中点的第一批可疑人员是接触过辐射源者的亲友和邻居。在运动场内未进行洗消,怕场地被污染。进行人员疏散的标准为2.5微戈瑞/小时,从41间房屋内撤走200人。这次事故造成较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共造成7个主要污染区和85间房屋污染。先后共监测了约11.2万人,查出249人受照射,121人体内受铯-137污染,62人用普鲁士蓝治疗,54人住院治疗。用细胞遗传学方法估算,有12人受照剂量超过2.7戈瑞,剂量范围在2.7~7.0戈瑞,其中有4人死亡。

(7)美国Los Alamos铍装置临界事故:1946年5月,美国(Los Alamos)的一个实验装置在组装铍反射层时,不慎将铍块落入装置内,使系统达到临界状态,8人受到事故照射。有1人的中子剂量为12戈瑞,γ射线剂量为1.2戈瑞。照后出现腹泻、肠麻痹及虚脱等症状,照后第7~8天粒细胞降到0.3×109/升,血小板接近零,于照后9天死亡。另外7人的中子剂量为0.25~2.2戈瑞,γ射线剂量为0.02~0.2戈瑞。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初期反应症状及白细胞减少,并逐渐恢复,持续观察3年情况良好。

(8)前南斯拉夫天然铀重水慢化临界装置事故:1958年10月,前南斯拉夫(Vinca)的一座天然铀重水慢化临界装置在接近临界状态时引入中子源,但因操作失误,使重水水位增高,导致功率失控和瞬时临界,使6人受到事故照射。有1人受到中子和γ射线混合照射约4.4戈瑞,出现了典型的放射损伤初期反应症状,有皮肤红斑及结膜炎,照射后14~15天体温升高,第14天开始脱发,尔后出现了肠梗阻、黄疸及尿闭,在采用人工肾时因肺出血死亡。其余5人受到中子和γ射线混合照射2.1~4.2戈瑞,出现了典型的放射损伤初期反应症状及皮肤红斑、出血、食欲减退等症状,经治疗后均活存。

(9)美国Los Alamos钚装置临界事故:1958年12月,美国(Los Alamos)的一座钚回收工厂把过量的钚冲洗到大容器时,发生临界偏移,当操作者搅拌时发生了功率骤增,使3人受到事故照射。有1人受到中子和γ射线混合照射达45戈瑞,照后10min即昏迷,出现红斑,6小时淋巴细胞已消失,照后35小时因心力衰竭死亡。另2人中,1人受照剂量为1.3戈瑞,照后其白细胞最低值为3.6×109/升;1人受照剂量是0.35戈瑞,未见明显异常。

(10)苏联克什特姆钚反应堆废物储存事故:在苏联乌拉尔南部的克什特姆镇附近,有一座20世纪40年代后期建造的钚反应堆及核废物储存场,其中包括1个300立方米的密封混凝土结构的放射性废物库和80吨的液体乏燃料储存池。1957年8月29日,因废物储存罐的冷却系统失灵,液体废物逐渐干化,最后只剩下易爆的混合物尚存罐底部。失控的物理化学反应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爆炸事故,1米厚的混凝土废物罐顶盖被炸开,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流,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约54×1015贝可勒尔,主要成分为锶-90、铯-137、钌-106和铈-144,还有钚和氚等。放射性微尘污染波及面积达23 000平方千米,人口达27万。

污染区的露天水源、成熟的和已收割待运的庄稼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由于当地基本是自给经济,被污染的食物若不准食用,就须及时补充清洁的食物和饲料,否则就无食品和饲料可供消费,因而除了搬迁者外,仍留在污染区的居民,除面包由政府统一供应外,只能继续食用其他已受污染食物。据估计,事故发生后20天,居民区已收割的粮食、牧草及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污染水平范围为谷物29.6×103~4.44×106贝可勒尔/千克,青草(59.2~740)×103贝可勒尔/千克,牛奶(0.37~96.2)×103贝可勒尔/千克,水为(3.7~533.3)×103贝可勒尔/千克。事故后最初8个月内,每天随口粮摄入体内的放射性裂变产物总量的范围为成年人74×103~2.3×106贝可勒尔,7岁以下的儿童及幼儿为2.2× 103~1.1×106贝可勒尔。放射性污染水平超过37×1012贝可勒尔/平方千米的3个居民点,在事故后10~15天将居民撤离;污染水平3.7×105~3.7×106贝可勒尔/平方千米的地区,居民在事故后1~1.5年才撤走。据估算,在污染区内未撤离的居民,在事故后12年内,其胃肠道累积受照剂量0.021~21戈瑞;已撤离的居民,事故后30年的平均有效剂量为胃肠道7~1 500毫希沃特,红骨髓5~38毫希沃特,肺1~27毫希沃特。1989年2月,苏联政府已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出了有关此次事故的报告。

(11)美国核武器试验事故:几十年来,全世界有核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已进行了近2 000次核试验,也曾发生过核事故。例如,1954年3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岛上进行了一次约1 500万吨TNT(三硝基甲苯)当量的氢弹试验,由于爆炸高度偏低及风向预报失误,使核武器在距珊瑚礁表面7米处爆炸,造成爆区和下风向严重放射性污染。爆后96小时内,能使人员受到1戈瑞以上剂量照射的污染区长约470千米,最大宽度约100千米,总面积达37 000平方千米左右,使此海域内的4个岛屿(郎格拉普、艾林吉纳埃、朗格里克及乌提里克岛)上的239名居民和28名美军受到0.14~1.75戈瑞的全身外照射,部分人员发生了Ⅰ~Ⅲ度皮肤β射线损伤,体内放射性核素(主要是放射性碘)污染量(28~110)×106贝可勒尔。与此同时,在比基尼岛东侧约145千米处的一艘日本渔船(福尤丸号)也受到持续约5小时的早期放射性落下灰污染。船上共有23人,他们全身外照射剂量为2.7~4.4戈瑞,引起了中度和重度急性放射病;皮肤也引起了Ⅰ~Ⅲ度β射线损伤;体内放射性核素污染量为(56~463)×106贝可勒尔。返回日本后有1例于受照后7个月死于肝功能障碍,可能与输血引发的血清性肝炎有关。经多年随访观察,马绍尔群岛受照的部分居民中,由辐射引起了甲状腺病变(结节),少数人为甲状腺癌。在儿童期受照射者,发生率更高。

(12)美国核武器运输事故:1966年1月17日上午,美国两架携带核武器的B52G飞机与两架KC135A加油机在西班牙上空9 449米进行加油对接时,其中的1架B52G与1架KC135A相撞起火,B52G机组4人存活3人死亡,KC135A机组4人均死亡,飞机残骸散落在西班牙帕洛梅尔斯(Palomares)村内、海滩和海洋中。调查表明,核弹均未发生核爆炸。1号核武器在村东南距海滩274米处找到,仅轻度受损,无放射性物质泄漏;2号核武器的烈性炸药已爆炸,武器部件分散在6.1米深的弹坑内,部分组件在远离100码处找到,测出地面有α放射性污染;3号核武器在村内找到,其烈性炸药也已爆炸,核弹的碎片散落在457米范围内,也有明显的放射性钚污染;4号核武器于事故后3个月才于地中海内找到,无损坏。

为寻找核武器、清除散落的碎片及清除放射性污染等,先后出动了700余人,包括空军、通信、医务、赔偿调查及其他保障人员。辐射监测是个重要难题,当时采用PAC-15型α测量仪,但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仅3~4厘米,探测地面时难以运用,因探头的窗极薄,易被草、石、杂物等刺破,只得从欧洲8个地方、美国14个地点及美洲1处空运PAC-15型。后来研制一种测量钚污染的监测系统,但不是测α辐射而是测钚发射的穿透力较强的γ射线和X射线。当时美军与西班牙当局协商确定的消除污染的标准和方法是:放射污染水平超过1.184×106贝可勒尔/平方米(462微克/平方米)的土壤要刮除,污染水平介于5.4~462微克/平方米的土地用水冲并翻耕,污染水平低于5.4微克/平方米者用水冲洗,事故现场除污染后的容许水平为5.4微克/平方米。两枚化学爆炸的核武器形成的放射性污染总面积最初是255公顷,后因风吹而扩大到263公顷。有2.2公顷土壤需刮除表层土壤。由西班牙运出的受放射性污染的土壤及蔬菜共约1 147立方米,共装4 810个 175升的圆桶。污染物运回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然后再送到该州艾肯的萨凡纳河机构处置。

对100名没有从受污染村庄撤出的居民用肺计数装置(测量下限为592贝可勒尔)进行体内污染测定,未见1例阳性;尿样也未查出体内钚污染。据报道,在事故后20年期间,美国对事故地区进行了连续监测,估算了该地区居民的骨骼、骨表面及肺脏剂量,结果均低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相应器官的剂量限值。

此次事故也涉及政府和公众关系问题。西班牙政府十分关心当地居民的利益,要求美国既不能撤出居民,又要采取严格的防护及保健措施。美国政府最后答应向该地区人民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并为建设一个对含盐地下水脱盐的工厂提供部分资金。

(13)美国医疗照射事故:1968年8月,美国某医疗单位进行诊断时,为1例患者静脉注射金-198。按要求本应注入7.4×106贝可勒尔,但却错误地注入了7 400×106贝可勒尔。估算结果表明,患者不同组织器官受到了大剂量辐射的照射,肝和脾达73戈瑞,肠6戈瑞,红骨髓为4.4戈瑞。临床表现为肝、脾缩小,持续性血小板减少,间歇性血尿及结膜下出血等。入院后68天突然出现头晕、剧烈头痛、感觉迟钝等。后来症状不断加重,意识未能恢复,导致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