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沉积在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以射程短、电离能力强的α射线、β射线作用为主。内照射伤害医学处理的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沉积,减轻或防止内照射损伤。
(1)消除体表沾染:放射性核素沾染体表,应尽早进行局部洗消、全身洗消和伤口除沾染,以减少或阻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
轻度污染,用特制的洗消皂洗消1~2次,污染基本可以去除;钚-239和超铀核素(镅-241)、稀土核素应选用DTPA复合剂(pH 为3~5)、5%DTPA溶液(pH为3~5)和1%~2%的稀盐酸溶液。污染核素种类不明或难以去除的局部污染,可选用5%次氯酸钠溶液或6.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再用10%~20%的盐酸羟胺刷洗脱色,一般均可去除。
(2)减少吸收
①抗胃肠道进入:当放射性核素由消化道进入体内仍停留在胃肠道时,应尽快采用以下措施减少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
催吐和洗胃:在食入放射性核素的最初1~2小时内可进行催吐和洗胃,可用清洁钝器刺激咽部,或口服催吐药物,如吐根、硫酸铜(1%,25毫升)、硫酸锌(1~2克)、藜芦(2.5~5克)、甜瓜蒂(5~10克)、胆矾(0.12~0.75克),或皮下注射阿扑吗啡(5~10毫克);催吐要及早实施,可使刚进入胃内的放射性物质排出80%~90%;在催吐不佳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弱碱性溶液如2%碳酸氢钠洗胃。
口服吸附药、沉淀药:对残留在胃内和肠道内的放射性物质,通过吸附药、沉淀药作用将其吸附、沉淀下来。吸附药有活性炭、磷酸钙、骨粉、硫酸钡等;沉淀药褐藻酸钠(10克)、凝胶磷酸铝(100毫升)用于锶、钡等元素;普鲁士蓝(10克)配成糖水服用,可减少铯-137的吸收率40%;鸡蛋清用于重金属元素,抗酸药用于能溶于酸性液体的元素。
服用缓泻药:摄入放射性核素后超过4小时,服用缓泻药,可加速放射性核素在胃肠道内运行,缩短停留时间,减少吸收。
② 呼吸道进入:由呼吸道进入的放射性核素,应清洗鼻腔,在鼻咽部喷入血管收缩药(如1%麻黄碱或0.1%肾上腺素),然后口服祛痰药(如氯化铵0.3克),促使其随痰咳出。
③抗皮肤伤口受沾染:首先尽快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同时用消毒纱布或棉签擦拭创面;必要时要尽早进行清创术,可与除沾染结合进行。
(3)加速排出: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小于1倍ALI时,不考虑促排;对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可能超过2倍ALI时,应认真估算摄入量和吸收量,对已经吸收入血和沉积在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尽早加速排出,以减少它们在组织、器官中的沉积量,同时应登记,以便追踪观察。
① 口服碘化钾片:可阻止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蓄积,提高放射性碘的排出速率,0.1克,每日1次,总量不超过1克,在摄入放射性碘同时或摄入前6小时服用效果最佳,24小时后效果明显下降。
另外,还可服用过氯酸钾、他巴唑(甲巯咪唑)和促甲状腺素等。服用毒性低的新他巴唑,其促排效果良好,与过氯酸钾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② 络合剂(亦称螯合剂):络合剂在体内能与金属离子形成溶解度大、离解度小、扩散力强的络合物,加速金属离子自体内经肾排出。
多羧多胺基络合剂:如乙二胺四醋酸二钠钙(又称依地酸钙钠,Ca·Na2-EDTA)和二乙基三胺五醋酸二钠钙(又名促排灵,Ca·Na2-DTPA)对钚、钍、钇和稀土元素都具有明显的促排作用。但对肾有损害,应注意尿常规检查,及时停药。DTPA疗效比EDTA好,不良反应小。
我国研制的一种氨基羧基螯合剂喹胺酸和新合成的多羧多胺络合剂“811”“H-73-10”,对钚、钍、锆的促排效果优于DTPA。
巯基络合剂:二巯丙醇、二巯丁二钠和二巯丙烷磺酸钠,对钋-210均有较好的促排效果,后两种促排效果尤佳,且毒性小。
(4)服用影响代谢的药物:应用甲状腺素可动员骨钙入血,增加尿钙的排出,同时锶的排出亦增加;服用大量的氯化铵,使骨质脱钙,促进钙的排出增加,同时促进体内亲骨性放射性核素锶、钡、镭等的排出,但易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常见放射性核素的阻止吸收和加速排出的情况见下表。
常见放射性核素的促排方法
(续 表)
(5)综合对症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实施综合对症治疗,如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改善甲状腺功能、抗感染、提高机体抵抗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