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谈到“核”,就会联想到核武器、核爆炸、核恐怖、核事故,以致“谈核色变”。日本受原子弹袭击,远比其他战争(即使伤亡更多)印象深刻、影响久远。
一旦发生核事件,常会带来比其他灾难更广泛、持久的严重心理影响。如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无一人直接因此而死亡;同年,印度一座大型水电站大坝开裂,造成15 000人死亡。然而,美国核电站事故对人们留下的负面影响却远大于印度水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社会不同水平(个体、家庭、社区,乃至整个国家)深远的心理影响不断产生。事故后即刻,众多居民由于怀疑受到照射而涌向地区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导致卫生部门面临巨大压力,相当多的人在事故后数年仍遭受痛苦,广泛出现忧虑恐惧、身心脆弱、丧失信心。受核辐射污染地区的居民有时被视为“瘟疫之源”而受到歧视。
这种“谈核色变”的心理状况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对核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核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包括平时经常性教育和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应急性教育。前者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科普教育。教育学生、公众正确了解核能“双刃剑”的两重性、核能的性质、核危害的可防性和难防性。应急教育主要包括:①核危害是可防可治的。②在事故中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大多数是轻微污染,比引致放射损伤的程度低得多。③如何正确地进行防护,特别是简易防护。④一旦受到放射性沾染,如何消除沾染。⑤如何相互关爱,最大限度减轻事故后果的影响。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后发生核电站事故后不到1周,多个社区就及时设立了宣传板,让公众了解核辐射的预防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