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
1.健脾化湿法 膏脂乃饮食水谷所化,赖脾肾等各脏腑的运化输布于全身,起濡养作用。《素问·经脉别论》曾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亦谓:“五谷之津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因此过食肥甘厚味,或懒动嗜卧等可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则水精难布,精化为浊,发为高脂血症。是故其治宜健脾化湿。临床上常以六君子汤合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
2.滋补肝肾法 肾为先天之本,全身各脏腑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肾之推动和激发。原发性高脂血症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中医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不断衰减。近年来对肾实质的研究证明,中医肾之本质之一属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资料表明,中老年人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紊乱或减退是发生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之一,肾虚是老年脂质代谢紊乱的易患因素。是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之疏泄功能失调,脂质代谢紊乱,或肝肾阴虚,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血行,血液凝滞不畅,发为高脂血症。临证宜滋补肝肾,可选用何首乌、决明子、女贞子、黄精等;肝肾阴虚患者常伴见肝阴偏亢,可合并运用平肝潜阳之钩藤、草决明等。
3.活血化瘀法 膏脂来源于水谷精微,经过脾胃运化,肾之蒸化,肝之输泄,“溢于外则皮肉膏脂,余于内则膏脂丰满”,而“溢外”、“余内”之通道乃经络者也。故脂膏稠浊或气虚推动无力,均可致血行缓慢,凝着不行,发生高脂血症。有资料表明,血脂和脂蛋白异常,常并发血液流变学异常,如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还原黏度改变等,亦佐证了在高脂血症发病过程中存在着瘀血之病理状态,且此为高脂血症发病之共同环节,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故治疗宜活血化瘀。而活血化瘀法之运用宜视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分别选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病程短,病情轻者,宜以活血为主,可选山楂、川芎、当归;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宜以化瘀为主,可选用丹参、桃仁、红花等;病程长、病情重者,可选用通络之品,如水蛭等。临床上主要以活血、化瘀类最为常用。
4.导滞通腑法 高脂血症多见于过食肥甘之人,致脾胃内伤,食滞内蕴,腑气不通。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若食滞内停、闭塞不通,则诸症蜂起。西医学也认为,胆固醇等是以胆酸盐形式由胆汁排入肠道,后从粪便排出,与中医学之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故导滞通腑亦为本病的主要治法之一。临床多选用大黄、草决明等。
5.疏肝利胆法 肝胆疏泄功能是脾胃运化输布、升清降浊的重要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谓:“土得木而达”,此之谓也。若肝胆失其疏泄,则气机失畅,脾胃亦失衡矣。《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由此观之,疏肝利胆法是本病临证治疗中颇为重要的一环。常用柴胡、郁金等。
6.温补脾肾法 正常津液、脂膏之输布、排泄全赖脾阳之运化,肾阳之蒸腾。设脾阳久虚,累及于肾,致脾肾阳虚,则蒸腾、运化失常,则脂膏内停矣。临床温补脾肾法多选用桑寄生、淫羊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