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血管病患者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

心血管病患者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大样本研究进一步研究了维生素D与CVD之间的相关性。维生素D主要通过负性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心血管保护的作用。有人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作用是由钙减少或继发PTH增高所致,但Li等研究证实维生素D是通过VDR介导的机制直接负性调控肾素基因的转录。维生素D缺乏与β细胞功能障碍、糖尿病呈负相关,可作为胰岛素

维生素D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维生素,人们对维生素D作用的传统认识往往仅局限于维持骨骼健康及钙磷平衡。随着医学科学对维生素D的深入研究,维生素D的生物学作用不断被发掘,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

一、维生素D的代谢

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人体中的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皮肤光照(UVB)合成的维生素D2和食物中的维生素D2、维生素D3。维生素D2、维生素D3首先经肝维生素D 25-羟化酶(CYP27A1)作用生成25(OH)D3,后再经肾或肾外组织的1-α羟化酶(CYP27B1)生成1,25-(OH)2D3。肾外组织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分泌1,25-(OH)2D3,但肾的1-α羟化酶对循环中维生素D水平起主要作用。1,25-(OH)2D3到达靶细胞后与核内特异性维生素D受体(VDR)及维A酸受体(RXR)结合,形成1,25-(OH)2D3-VDR-RXR复合物,作用于特定的DNA序列,与维生素D反应元件结合调控人体约3%的基因表达。

虽然1,25-(O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但临床上主要通过检测25-(OH)D3的浓度反映人体维生素D水平,这是因为:①25-(OH)D3的半衰期是3周,而1,25-(OH)2D3的半衰期只有8h;②循环中25-(OH)D3的浓度是1,25-(OH)2D3的106倍;③1,25-(OH)2D3的合成受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影响循环中维生素D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光照及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由于光照时间长短不一,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同时,疾病也可影响维生素D的水平,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肾功能不全者1,25-(OH)2D3减少。其他已知的相关影响因素还有体重指数BMI、性别、年龄、种族、季节等。

二、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一些观察性研究提示维生素D能部分解释心血管疾病(CVD)的死因。例如,Flick发现,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Grimes等发现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病死率与日照时间呈负相关,他提出维生素D可能通过调节胆固醇水平或抑制肺炎衣原体发挥保护作用,而肺炎衣原体曾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Douglas等发现冠心病的病死率与季节相关,在冬季病死率最高,而此时人体的维生素D水平最低;Rostand报道了血压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提示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有调节血压的作用。

随后,大样本研究进一步研究了维生素D与CVD之间的相关性。NHANESⅢ横断面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CVD)者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正常人高(29.3%vs 21.4%;P<0.000 1);校正基线特征的差异后,维生素D缺乏者与充足者发生CVD风险比为1.20(95%CI:1.01~1.36;P=0.03)。在这之前,NHANESⅠ、Ⅱ也报道了25(OH)D3与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微量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等各种CVD风险因素呈负相关。此外,在HPSF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对18 225名无CVD者进行平均10年的随访,经多变量分析调整后,与25-(OH)D3≥30ng/ml者相比,25-(OH)D3≤15ng/ml人群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2倍。在Harald等的队列研究中,25-(OH)D3的最低四分位数与最高四分位数全因死亡危险比HR为2.08(95%CI:1.60~2.70),心血管死亡危险比HR为2.22(95%CI:1.57~3.13)。最近Pittas等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低维生素D与高血压的发生相关(OR:1.8)。

总的来说,从这些研究中得到的一致信息是:维生素D缺乏显著增加CVD的发生率。

三、维生素D保护心血管系统的相关机制

维生素D主要通过负性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心血管保护的作用。其他机制还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降脂以及直接作用于心肌、脉管系统和减轻肥胖等。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颗粒细胞产生的肾素可以将血管紧张素酶原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Ⅰ(AngⅠ),Ang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与其受体结合后发挥各种生物学作用如维持体内电解质、血容量平衡和调节血压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将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发作和卒中,Li等做了大量的研究证明维生素D可负性调控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他们发现,维生素D受体基因敲除(VDR-KO)的小鼠肾素mRNA表达量是野生型(WT)小鼠的3倍,AngⅡ水平是WT小鼠的2.5倍,血压也较WT小鼠平均高20mmHg,心肌重量与体重比也明显增加,而这些效应可被卡托普利(一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所阻断,这表明维生素D缺乏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导致高血压和心肌肥大。另外,阻断1,25-(OH)2D3使肾素mRNA表达量增加而补充1,25-(OH)2D3导致肾素mRNA表达量下降的现象进一步说明维生素D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人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作用是由钙减少或继发PTH增高所致,但Li等研究证实维生素D是通过VDR介导的机制直接负性调控肾素基因的转录。首先,通过饮食控制了各实验小鼠循环中钙离子的水平处在正常范围之内,那么不存在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离子水平降低的问题;其次,他们观察了1,25-(OH)2D3治疗后As4.1细胞(一种可使肾素高表达的细胞)内肾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25-(OH)2D3可使肾素mRNA表达量一定程度下降,而用包含足够pcDNA-hVDR长度的质粒转染As4.1细胞后再给予相同剂量1,25-(OH)2D3,肾素mRNA表达量下降了90%。但用PTH治疗或包含足够pcDNA-PTH/PTHrPR长度的质粒转染As4.1细胞,未发现肾素表达量下降。Li团队的后续研究进一步解释了相关分子机制:cAMP-PKA途径通过磷酸化激活CREB,活性CREB与CBP/p300结合后调控肾素基因表达,而1,25-(OH)2D3与VDR结合后可竞争结合CREB,阻断CREB与CRE的结合,使CRE-CREB-CBP/p300复合物形成受阻,从而抑制肾素基因的表达。

(二)胰岛素抵抗

维生素D缺乏与β细胞功能障碍、糖尿病呈负相关,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在婴儿期补充维生素D可明显降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风险。Pinelli等探讨了25(OH)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维生素D与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指数(HOMA-IR)呈负相关(r=-0.19;P=0.004 3);与血糖正常者相比,高血糖患者维生素D缺乏明显增多(P=0.01),维生素D基线水平低者10年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发生增多。这些研究提示维生素D通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在糖尿病的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间接影响心血管不良事件。

众多实验表明补充维生素D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Pittas等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补充维生素D和钙能显著改善糖耐量。两项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中,给予试验组大剂量(分别为4 000U/d和120 000U/2W)维生素D进行短期治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抵抗和餐后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

目前,维生素D对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影响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可能的机制有:①维生素D可通过与胰腺β细胞内的VDR结合,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②刺激胰岛素受体表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③作用于免疫系统并影响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免疫相关(Ⅰ型)及炎症相关(Ⅱ型)糖尿病的发生。此外,VDR基因的多态性也与胰岛素的分泌相关。

(三)直接作用于心肌和脉管系统

心肌肥大是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而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心肌肥大,且补充维生素D可明显改善心室肥厚。在Simpson等的连续研究中,VDE-KO小鼠一年后心肌重量/体重比值是野生型(WT)小鼠的141%倍(P<0.003),同时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及左心室肥大,此结论与Li等一致。另Kim等对合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透者补充维生素D,治疗15周后,患者左心室肥大状况明显改善。

维生素D还可直接作用于脉管系统。London等分析了终末期肾病者的动脉功能,发现25(OH)D3与主动脉脉搏波速度aPWV负相关、同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舒张功能呈正相关,表明终末期肾病者维生素D水平与动脉弹性呈负相关。Sugden等给予维生素D缺乏的糖尿病患者(n=17)补充单次剂量100 000U维生素D,8周后测量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与对照组(n=17)相比,治疗组FMD提高2.3%,收缩压下降14mmHg,说明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提高动脉弹性。

维生素D保护心肌和血管功能的具体机制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图110-1)。①抑制心脏肥大。心房钠尿肽(ANP)、C-myc及MMP可促进心室重构,而维生素D可下调ANP、C-myc、MMP的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生长、增殖及影响心肌形态。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分化。维生素D可下调IGF-1,WT-1,TGF-β3的表达,这三种基因均可调节细胞增殖。③抗凝作用。在VDR-KO小鼠中,TF因子表达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而凝血调节蛋白/抗凝血酶表达减少。④抑制血管钙化。此外,维生素D缺乏使钙离子水平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

图110-1 维生素D保护心血管的可能机制

(四)抗炎、降脂

在CVD的发生发展中,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相关动物及临床研究均提示维生素D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C反应蛋白是CVD的重要炎症标记物,Timms等比较了高剂量(50 000U/d)和低剂量(500U/d)维生素D对CRP的作用,结果显示两组中CRP含量均有下降(39.7% vs 4.8%)。在动物实验中,VDR-KO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明显增多,而MMP在动脉粥样硬化、心室重构和扩张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补充维生素D还可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及下调炎症因子TNF-α、IL-6、IL-12、IFN-γ、NF-κB等的表达。

在降脂方面,维生素D可通过下调内质网应激-JNK活性抑制粥样斑块内巨噬细胞聚集及泡沫细胞的形成,从而使ox-LDL合成减少。最近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激活维生素D受体:给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浆25(OH)D3水平明显上升。维生素D与他汀类药物均有抗炎、降脂等功能,综合相关研究提示两者在CVD的治疗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总的来说,这些发现提示25(OH)D3可通过抗炎降脂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五)减轻肥胖

肥胖与糖尿病、心脏病及卒中等疾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而维生素D与体重指数、内脏脂肪组织、皮下脂肪组织呈负相关且给予钙不足的妇女补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抑制体重增加。肥胖可能是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也可能是其结果。因为维生素D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肥胖患者脂肪组织较多,使维生素D释放减少。而维生素D缺乏继发PTH分泌增多,使脂肪细胞钙内流增加,最终导致体重增加。Kong等研究发现,1,25-(OH)2-D3可通过抑制C/EBPα和PPARγ的表达剂量从而依赖性的阻止3T3-L1细胞分化成脂肪细胞,而这种效应只在分化启动后24h内有效,提示维生素D抑制脂肪细胞生成的早期阶段。此外,维生素D还可通过作用于3T3-F442A、Ob1771等多种靶分子抑制脂肪生成,而确切机制尚未明确。

四、维生素D缺乏的治疗和预防

循环中25(OH)D浓度≤20ng/ml为维生素D缺乏,20~30ng/ml为维生素D不足,≥30ng/ml为充足。按此定义,全世界约有10亿人口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而当维生素D超过150ng/ml时可发生毒性反应。维生素D不足可使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充足的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目前,对于维生素D缺乏患者,一种推荐治疗方案是口服50 000U维生素D,每周一次,持续2~3个月或者口服50 000U维生素D,每周3次,持续1个月。而对于正常人,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推荐的维生素D每天摄入量在18~50岁非孕成年人为200U,51~70岁为400U,70岁以上为600U。然而众多研究认为此推荐摄入量远不能使维生素D达到满意水平(≥30ng/ml)。一般认为1 000U/d维生素D可使25(OH)D3浓度上升10ng/ml,1 800~4 000U/d维生素D可使25(OH)D3浓度达到30~44ng/ml的最佳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D水平受季节、种族、地域、饮食、个人生活习惯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合理的补充维生素D需要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五、现状与发展

维生素D与CVD之间的确切关系尚未定论。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均支持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各类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对补充维生素D能否降低CVD风险则各持己见。在WHI随机对照研究中,给予非糖尿病妇女每天补充400U维生素D和1g钙并跟踪7年,并未发现补充维生素D能降低血压、糖尿病、全因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我们应注意这些实验存在众多不足之处,首先,400U/d的维生素D过少(推荐至少800U/d);其次,仅纳入有维生素D缺乏者,且未监测基线与治疗后25(OH)D3的水平;最后,所有试验者,包括对照组,均有摄入维生素D。我们还应注意到,也有众多实验结果显示大剂量的补充维生素D明显改善各种CVD的风险因子,虽然这些实验样本量较小、持续时间短,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剂量维生素D有助于降低各种CVD风险因子。综上所述,正确认识维生素D与CVD之间的关系对病人健康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需大量实验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确证。同时,基于目前所得证据,相关营养机构也应考虑是否应该在食品中强化钙及维生素D的含量及重新制定维生素D的补充标准。

(张高星 邱艳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