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舆论中的社会知觉
每种舆论都是集群心理的凝聚物,包括群体心理、公众心理和民心三种类型,构成舆论意识的基因。舆论的集群心理是同个人心理相对的概念。个人心理是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性,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表现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也表现为人的性格、修养和意志。舆论中的集群心理则表现为全民、公众和群体的共同社会知觉,是决定公众持有某种态度的内在因素。
集群心理成熟的标志,是社会整体知觉的形成,一群人具备社会整体知觉才有舆论意识。正如日本新闻学者长谷川说:“社会意识当其表现为集团的构成之具体的生活要求之时,这是舆论的表现的形成,但若此种要求,经由个性,而表现为想象的生活再现,则成为艺术的创作。所以舆论是社会意识之意志的表现,艺术是社会意识之感情的表现,而与此二者相对,为社会意识之知觉的表现的,那便是‘新闻’。舆论表示社会是在怎样的知觉状态。社会的要求,由舆论的形式,始成为具有意义的力量。”[24]
舆论在本质上是社会知觉的反映。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应,区别于一般知觉。沙莲香教授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认为,社会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规定社会知觉反应的条件是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知觉的形成不仅受感觉对象物理特性的影响,而且受它的社会品质的规定。对货币的知觉,除了它的大小等物理特性之外,还有货币价值等社会特点及其作用,把价值等社会品质考虑在内的货币知觉,是社会知觉。二是社会知觉内容区别于个人知觉。社会知觉的内容是多人对社会生活的共同反应,其中包括对他人的人格特点、要求、愿望和目标,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包括群体的社会性格特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形象等认识。“凡是对社会事实的知觉,都属于社会知觉”[25],构成舆论的内核。
根据社会知觉原理,舆论学中的知觉概念有特殊的内涵,指的是许多人对社会事务外部和内在联系的共同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与反映事物的某些个别特性与特质的感觉比较起来,知觉的特点是反映整个事物,即反映事物特性的总和及其相互联系。社会舆论涉及的事件往往关系到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阶级、整个团体和群体的利害,远远超出个人或少数人的视野和思想。一种舆论一旦形成,便容纳了许多人的共同见解,成为个体知觉的融合,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意识整体。多数人知觉使集群意识从广度到深度超出个人认识的局限,克服了个人认识的肤浅和情感冲动。
社会知觉构成舆论的本质,所以在舆论的定义里必须揭示这一点,否则就没有深入到它的内涵。许多例子都生动地说明,舆论是多人的知觉状态。我们询问农村一位没有文化的老人对欧盟的看法,老人肯定张口结舌,说不出任何意见。当把同样的问题向一些关心国际时事的大学生提出时,他们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每天上网阅读国际新闻,坚持收看、收听广播电视新闻,从新闻报道中获得信息和意见,这些大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整体知觉。社会整体知觉是一定社会人群深层的共同意识,一个人一旦融入某种社会知觉中,就具有了表达相关意见的认知能力。
舆论知觉外化为集群心理,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凡是优势意见,无论是广大公众还是局部空间的小群体,不管是稳固的团体还是隐形部落,都表现出社会知觉的心理倾向。这主要是:1.归属心理。无论何种公众或群体,其成员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意识,对所属集群有强烈的依附性,除非这个集群对他实施攻击或伤害。依附性使成员获得一种意见耦合,自己的理念和信仰获得巨大的支持,减少了孤独,增强了自信。2.认同心理。一个集群的成员,都有认同其群体的心理特征,面对许多事务,大都相信集群成员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就表现出意见的一致性。3.凝聚心理。任何集群都对其成员有强烈的聚合力,舆论意识被裹胁到一个方向。因为知觉一致,利益或兴趣相同,集群成员相互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粘合力,意见一致越加趋于稳固。当一个集群的意见面临外界压力时,其信念坚定者的凝聚力最强,即使舆论观点错误也要大肆声张自己的立场。4.怂动心理。多人的意见表达不仅有认同性,而且也有相互耸动性,互相诱导、鼓励、推动发表相同的意见。“一人高呼,百人接应”,是常见的受他人言论影响或刺激而产生追随心理的表现。球场中的暴力事件就是因为一人带头,其他人呼啸而起,使舆论狂飙顿时弥漫整个球场。这种心理可以把很多人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坏的势力,形成众志成城的气势,也可能被错误的言论利用,破坏公共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