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检查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组织在肝细胞内堆积的一个综合征,由于脂肪组织的过度堆积,浸润挤压肝细胞,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继而损伤肝细胞,使肝细胞发生坏死而导致肝功能异常,引起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轻度升高。
轻度脂肪肝者,肝功能基本正常。中、重度脂肪肝者,ALT及AST中度或轻度升高,指标常在50~80U/L波动。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也可升高,一部分严重脂肪肝患者出现碱性磷酸酶(ALP)升高。30%脂肪肝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少数患者有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素阳性。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常无改变。
非酒精性脂肪肝者,ALT/AST常>1。酒精性脂肪肝者发生酗酒中毒时,也可见个别者ALT及AST≥1 000U/L者,AST常高于ALT,比值常>2,血清胆红素异常,80%以上的脂肪肝者血清胆碱酶升高,γ-GT升高明显。在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中,常可查出糖缺乏性运铁蛋白升高,血脂异常并升高,血糖升高,肝纤维化四项测定多项指标可显示不同程度纤维化活动度异常和升高。
血常规检查时,50%~70%的患者可出现贫血。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时可有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并有巨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升高,此时结合饮酒史诊断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就有一定特异性。如再查出血小板和白细胞数下降,则可认为已发生脾功能亢进。
除了肝功能检查以外,脂肪肝患者常有血脂异常,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及载脂蛋白和总游离脂肪肝增高,约有50%的患者可有肝脂肪浸润。其中,以高三酰甘油血症发生率最高,最具有诊断意义。此类患者多合并有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
随着肝功能的好转,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可逐渐降至正常,少数脂肪肝患者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
在临床应用中,实验室检查并不能确切反应脂肪性肝病。研究发现,仅有20%~30%的患者有上述1项或1项以上的血清学指标异常,并且不具有特异性。
(二)影像学检查
目前,B超检查由于其经济、迅速、准确、无创伤的优点,已成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已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当沉积于肝组织的脂肪超过30%时,B超即可检查出脂肪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时,B超准确率可达90%。脂肪肝的B超特征有:①肝近肠回声弥漫性增强(明亮肝),且回声强于肾;②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③肝远场回声逐渐衰减;④肝大、饱满,边缘变钝。
多普勒彩超诊断脂肪肝敏感性高,且对局灶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有时会将局灶性脂肪肝与肝血管瘤和原发性肝癌相混淆。
CT是检测肝脂肪浸润程度的一种灵敏而无创的技术,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并具有分型、量化以及鉴别诊断的意义,尤其对局限性脂肪肝,能更清楚地与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癌相鉴别。
CT表现是肝实质密度局灶性或普遍性降低。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变性严重程度有密切相关性,脂肪变肝常呈低密度肝实质。脾的CT值较恒定,因此常以它为参照,取肝与脾比值衡量肝密度正常与否,习惯以肝、脾CT值比值<1作为诊断脂肪性肝病的标准。有报道CT平扫检测超过30%的肝脂肪变的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100%。
MRI检查是诊断肝脂肪变最敏感和最客观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B超及CT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部肿瘤相鉴别时,但费用较贵。
综合各相关报道,B超诊断脂肪性肝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100%和77%~95%,CT为43%~95%和90%,MRI为81%和100%。
总之,影像学检查的优点是可大致判断脂肪肝及其程度,反映肝内脂肪分布类型,提示是否并发显性肝硬化和肝内占位病变。缺点是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不能反映肝内炎症和有无纤维化,以及脂肪肝的病因。
肝穿刺活检,即经皮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对局灶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则需要在B超或CT引导下做穿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