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药具有多种抗脂肪肝机制,且同时又能预防脂肪肝的并发症,改善脂肪性肝病的症状。如丹参、山楂、红曲、何首乌、大黄、泽泻、川芎、决明子、蒲黄、黄芪、枸杞子、月见草、绞股蓝等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其中有的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血栓形成和抗高血压作用等,现将一些具有降低血脂、抗脂肪肝作用的单味中药总结如下。
(一)山楂
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或山楂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多为栽培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应用】 山楂是消食化积的经典中药,可治肉食积滞证。山楂酸甘,微温不热,功善消食化积,治各种饮食积滞,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治肉食积滞,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者,单味煎服即可,常配莱菔子、神曲等,加强消食化积之功。此外山楂还能行气散结镇痛,炒用兼止泻痢,并能通行气血,有活血祛瘀镇痛之功。现代单用本品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细菌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 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过多者均慎用。
【现代研究】 山楂能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消除冠状动脉的脂质沉积,防止血栓形成等。因此,常食山楂对于防治高脂血症有重要意义。山楂的食用方法有多种,可以生吃山楂果,也可以将山楂做成山楂糕、山楂饼、山楂莲子汤等食用。值得注意的是,山楂味酸,一次不宜多食,也不宜空腹食用。脾胃虚弱者慎服;也不宜与人参一起食用,以防破气。
(二)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草决明,属于清热泻火药。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省。秋季采收,晒干,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 决明子本品苦寒入肝,既能清泻肝火,又兼能平抑肝阳,故可用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配菊花、钩藤、夏枯草等药用;决明子善清泄肝火,为明目佳品,还兼入大肠而能清热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用于通便不宜久煎。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大黄酚、大黄素、决明素、橙黄决明素等。水浸液及醇浸液对实验动物有降压及利尿作用;还具有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甘油三脂)的作用。决明子煎剂、糖浆剂、片剂治疗高脂血症均有效。
(三)川芎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属于活血药。主产于四川。夏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润透切片,生用或酒炒。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镇痛。
【应用】 川芎本品辛散温通,能活血行气,又能“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血中之气药”;并善“上行头目”,祛风镇痛,为治头痛的要药。此外,川芎也可用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治疗。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凡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应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生物碱(如川芎嗪等)、酚性物质(如阿魏酸等)等。能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及肠系膜微循环,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有镇静、降压、提高γ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抗菌等作用。
(四)丹参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属于活血药。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北、四川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应用】 本品味苦寒降泄,入心肝血分,功能活血化瘀,善调妇女经水,为妇科要药。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本品善通行血脉,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本品味苦性寒,既能凉血,又能活血,可清瘀热而消痈肿,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不宜与藜芦同用。个别患者在丹参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胃痛、食欲缺乏、口咽干燥、恶心呕吐,这与丹参能抑制消化腺的分泌有关,宜停药。
【现代研究】 本品主要含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为主,水溶性成分以丹参素为主,具有改善肝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丹参还能调节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此外还能保护胃黏膜、抗胃溃疡、改善肾功能、抗炎、抗过敏等。
(五)何首乌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草本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属于补血药。主产于河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江苏等地。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切厚片,干燥,称“生首乌”;以黑豆汁为敷料,照炖法或蒸法炮制,得“制首乌”。
【性味归经】 味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益精血,解毒,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治疗血虚萎黄证、精血亏虚证等。
【应用】 制首乌能补血养肝,益精固肾,乌须发,强筋骨,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生何首乌有截疟、润肠、解毒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补益精血宜用制何首乌;截疟、润肠、解毒宜用生首乌。大便溏泄及湿痰较重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 现代中药学研究证实,何首乌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卵磷脂、粗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何首乌提取物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血液中过氧化脂质的含量。何首乌有调节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降低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何首乌还能抑制过氧化脂质在肝内的沉积,对脂肪肝有保护作用,因此适应于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六)泽泻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主产福建、四川、江西等地,为利水渗湿药。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粗皮,以水润透切片,晒干。麸炒或盐水炙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应用】 本品利水作用较强,治疗水湿停蓄之水肿,小便不利,常和茯苓、猪苓、桂枝配用,如五苓散;泽泻能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与厚朴、苍术、陈皮配用,如胃苓汤;本品泻水湿,行痰饮,常治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头目昏眩,配白术同用,如泽泻汤。本品性寒,既能清膀胱之热,又能泄肾经之虚火,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故用治湿热淋证,常与木通、车前子等药同用;对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潮热,则与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现代研究】 试验研究表明,泽泻的甲醇提取物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均有良好的效应,能抑制肝内脂肪堆积,改善肝功能并还有降压、降血糖、抑菌作用。
(七)虎杖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为利水渗湿药。主产于江苏、江西、山东、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新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生用或鲜用。
【性味归经】 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镇痛,化痰止咳。
【应用】 虎杖可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经闭,癥瘕,跌打损伤以及肺热咳嗽等。
【用法用量】 煎服,9~15g。外用适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虎杖苷、黄酮类、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白藜芦醇、多糖。有泻下、祛痰镇咳、降压、止血、镇痛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虎杖水提取物具有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益。
(八)柴胡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属于解表药。前者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后者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应用】
1.感冒发热,少阳证 本品辛散苦泄,善解表退热,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的要药,常与黄芩配伍,如小柴胡汤;治感冒发热,无论风寒、风热均可使用,单用或配伍发散风寒、发散风热药及清热药。
2.肝郁气滞,月经不调 本品入厥阴,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肝郁胸胁疼痛,多配伍香附、白芍等药,如柴胡疏肝散;肝郁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如逍遥散。
3.气虚下陷诸证 本品长于升举清阳之气以举陷,治气虚下陷神倦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等症,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配伍应用,如补中益气汤。
此外,本品退热截疟,治寒热疟疾配伍黄芩、常山、草果等药。
【用法用量】 煎服,3~10g。退热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皂苷、多糖、挥发油等。有镇静、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还有抗炎、保肝、利胆、降转氨酶、降血脂、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较强的保肝利胆作用,柴胡制剂对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脂血症均有较好的效果。
(九)茵陈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为利水渗湿药。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等地。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 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应用】 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并有解毒疗疮之功,故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也可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香豆素、黄酮、有机酸、呋喃类等成分,有显著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作用,能影响脂肪代谢的氧化产物的生成,有助于降低血脂。
(十)大黄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属于攻下药。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生用、酒炒、酒蒸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 本品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经,泻下通便力强,善于荡涤胃肠积滞,峻下实热,为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的要药,尤宜于热结便秘;还可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以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还可治水火烫伤及瘀血证,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大黄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可清泄湿热,用于黄疸、淋证等湿热证。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治湿热淋证,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同用,如八正散。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妊娠、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或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主含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类衍生物。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少部分为游离的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还有鞣质、有机酸等。此外,还有保肝、利胆、保护胃黏膜、促进胰液的分泌、抑制胰酶的活性、利尿、改善肾功能、止血、降低血清胆固醇、抗肿瘤、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和抗自由基等作用。
(十一)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属于化痰药。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间采挖,晒干备用。切片生用即生半夏。内服多炮制后入药,经炮制后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等不同制品。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镇痛。
【应用】 本品温燥,入脾肺经,既燥脾湿,又化痰饮,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其性沉降,为止呕要药,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呕吐;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治痰浊阻滞之胸痹,配瓜蒌、薤白等,如瓜蒌薤白半夏汤;心下痞满者,配干姜、黄连等,如半夏泻心汤;治梅核气,配紫苏、厚朴等,如半夏厚朴汤;外用能消肿镇痛,治瘰疬瘿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健脾且温性较弱,半夏曲长于化痰消食。生半夏宜外用。
【注意事项】 反乌头。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者应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β-谷甾醇及葡萄糖苷,多种氨基酸和挥发油,皂苷等。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支气管分泌而有镇咳祛痰作用;还有降血脂、抗脂肪肝作用。
(十二)蒲公英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各地均有分布。夏秋开花时采收,晒干。鲜用或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 本品为清解热毒、消痈散结之佳品,尤善治乳痈;本品苦泄清利,能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与茵陈蒿、车前子等药同用,可治湿热淋证、黄疸等;此外还能清肝明目,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可单用取汁点眼或浓煎内服。也可与菊花、夏枯草、黄芩等配伍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现代研究】 本品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等。对多种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尚有利胆保肝、利尿、健胃、抗肿瘤、缓泻、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等作用,还可减轻肝的脂肪变性。
(十三)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植物绞股蓝的全草,为清热解毒药。秋季采集,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甘、微苦,寒。归肺、脾、心,肾经。
【功效】 清热解毒,补气生津、健脾安神。
【应用】 绞股蓝含有50多种皂苷,能降血脂、降血压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治疗肥胖症、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效果显著。
(十四)枸杞子
枸杞子为茄科落叶灌木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属于补阴药。主产宁夏、甘肃等地。夏、秋二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热风烘干或晾至皮皱后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 补肝肾,明目,润肺。主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
【应用】 本品有补肝肾、益精血、明目、止渴之效,为滋补肝肾、养血补精之良药。本品亦有滋阴、润肺、镇咳之效。可配伍麦冬、知母、贝母等养阴润肺镇咳药同用,以增强药力。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亦可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枸杞子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保肝及延缓衰老、抗肿瘤、提高视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肥胖症、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妊娠呕吐、男性不育症等。
(十五)黄芪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为补气药。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甘肃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应用】 本品甘温,入脾经,既擅补中益气,又善升阳举陷,为补气升阳之要药。本品能补肺气、益卫气以固表止汗。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益气补中宜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实证等忌用。
【现代研究】 黄芪主要含有三萜皂苷类衍生物,黄酮类化合物、胆碱类、多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药理作用主要有明显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抗衰老和强壮身体作用;保肝、改善肾功能、利尿退肿作用。
(十六)三七
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三七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属于止血活血药。秋季花开前采挖。分开主根、支根及茎基,干燥。生用。捣碎或碾细粉用。
【性味归经】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应用】 本品止血作用广泛,又能化瘀,故出血兼瘀者尤为适宜。对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亦可配花蕊石、血余炭等止血药同用,如化血丹。本品有活血、消肿、定痛作用,为伤科要药。可单用本品内服外敷或配当归、红花、土鳖虫等共用,以活血疗伤,如跌打丸、活血跌打散等。此外,本品还广泛用于胸痹心痛、癥瘕、血瘀经闭、痛经及产后瘀阻腹痛诸证。
【用法用量】 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三七含有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多肽类、多糖类及挥发性成分等。三七有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能够消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具有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作用,对心脑缺血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增加心脑的供血量,抗心律失常等,三七还有降血糖、降血脂、促进核酸与蛋白质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及保肝、抗炎、镇痛等作用。
(十七)蒲黄
蒲黄为香蒲科多年生沼生草本狭叶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属于止血活血药。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穗,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甘、微辛,平。归肝、心经。
【功效】 祛瘀,止血,利尿。
【应用】 本品有化瘀止血作用。因其性平,不论属寒属热出血皆可选用,以出血属实夹瘀者尤宜。本品有化瘀镇痛之功。瘀滞胸痛、胃脘疼痛以及产后瘀痛、痛经等症,常与五灵脂相须为用,即失笑散。本品有化瘀利尿通淋之功。治热结膀胱,血淋涩痛,可配木通、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同用,如《证治准绳》蒲黄散。此外,本品尚用治重舌、木舌、舌胀满口、口舌生疮等,可研末撒患处。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布包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多生用。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 蒲黄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有柚皮素、槲皮素、异槲皮素、香蒲新苷等,还含有挥发油、多糖及甾醇等。药理作用主要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缺氧、抗炎、抗渗出和抑菌作用。
(十八)姜黄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福建、江西等地。秋、冬两季采挖,水煮或蒸熟至透心为度,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 活血行气,通经镇痛。
【应用】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入肝、脾经,善活血行气,通经镇痛。治血滞经闭,常与莪术、川芎等同用,如姜黄丸;治跌打损伤,常与桃仁、苏木等药配伍,如姜黄汤。本品辛温而兼苦,能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镇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善治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常配羌活、防风、当归等药,如蠲痹汤。此外,配大黄、白芷、天花粉外敷可治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姜黄有抗炎、抗凝、抗氧化、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利胆、增加胆汁的生成和分泌、抗肿瘤等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