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舆论的惯性
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顽强地表现否定现实的力量,把过去的印象、经验绝对化,以陈旧的观点评判现实事物,呈现舆论的惯性传播。舆论惯性,是指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能量延续。
任何意见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社会环境的产物,历史的发展或环境的变动,使先前的认识丧失了存在的前提,真理变成了谬误。可是,由集合意识形成的舆论有时却不受这条规律的制约,仍在新的现实中发挥滞后作用。这种舆论惯性有时并不表现为积极维护旧观念的动机,而是以保持旧观念的习惯反对新事物。旧的理念根深蒂固,新观念又难以接受,或暂时还没有树立起来,舆论的“落体动势”就同机械运动现象的惯性一样,无法避免。
舆论惯性一般来自刻板印象。部分公众对某一事物产生固定的看法,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许多人甚至在一生中都不会放弃从前的立场。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称“固定成见”。李普曼在《舆论学》中认为,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对社会事务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他们用这种看法判断、推测所有新的问题,就一定要出现偏差。
刻板印象或成见表现为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持有成见的舆论主体总是用僵化的、静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把对事物的初次认识或一次认识看做是彻底、永恒的认识。无论是政治舆论、商业舆论还是艺术舆论,都可能在日积月累中积存许多映象,以先见代替现实,对眼前一切真实可信的东西抱虚无态度,总是拿出旧的—套意见评价现实。
任何社会舆论不管它弥漫的范围多么大,时间多么长,都不能适用于一切时代和历史条件。在人类社会中,落后的政治势力往往把有利于他们的社会舆论绝对化,甚至把这种舆论视作万古不变的教条,为他们现实的社会行为辩护,继续鼓吹、大肆延续这种舆论。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刻板意见已陷入完全不合时宜的社会环境,带有明显的政治保守性,其意识形态已成为现实生活的阻力。
正确的舆论是对现实的一种诚实、直接的见解,以眼前的对象为目标,而不是以先见代替现实。李普曼的“固定成见论”指的正是舆论的惯性传播。舆论惯性不断重复旧的观念并维护这种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大量宣传中,偏见的惯性常常处于支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意识变革随着社会更新不断出现相应的舆论,及时宣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观念,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局部社会环境中,舆论惯性也成为常见的现象。以成见看待事物的人总是用过去的眼光评价身边的人和事,极力维护旧的理念,反对新的变化。比如,在一个团体内,某个人过去做错了一些事,给工作造成损失,人们对他形成了不好的舆论。几年后,这个人在各方面有很大进步,做了许多好事,但人们对他的印象并没有扭转过来,继续用过去的舆论评价他。这种评价人与事的惯性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多表现为团体或群体舆论。
对舆论惯性只能遏制,不能放纵,一切进步的力量都警惕并竭力避免舆论惯性带来的危害。坚持成见,动员舆论裹挟人的意识,使卷入舆论旋涡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到陈旧的观念上去,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历史上,动员群众批判私有经济,摧毁传统文化,批判修正主义的种种舆论,来自对资本主义和文化阶级性的成见,直到21世纪还有许多人抱住不放。这类人以成见激化舆论,有意驱动舆论高涨,经常采取崇拜舆论惯性的极端行为。
本章内容重点:
1.正确理解舆论的定义。
2.社会舆论的结构。
3.社会舆论的要素。
4.社会舆论的属性与本质。
5.社会舆论的特点。
【注释】
[1]该定义在本书第一作者的《基础舆论学》(1988)、《当代舆论学》(1990)、《舆论传播》(2001)和《社会舆论原理》(2002)中有过阐述,前后略有补充,但基本内容一致,该定义来自以上各书。
[2] Harwood L.Childs,Public opinion:Nature,formation,and role,D.Van Nostand Company,Inc,1965,p.14.
[3] Harwood L.Childs,Public opinion:Nature,formation,and role,D.Van Nostand Company,Inc,1965,p.14.
[4]Harwood L.Childs,Public opinion:Nature,formation,and role,D.Van Nostand Company,Inc,1965,p.17.
[5]L.L.伯纳德:《社会心理学导论》(纽约,1926),第559页。
[6]C.C.Maxey,The Problem of Government (New York: Alfred A.KNOPF,1925),p.352.
[7]E.Jordan,Theory of Legislation ,Indianapolis: Progress Publishing Company,1930,p.339.
[8]J.A.Sauerwein,“The Moulders of Public Opinion” in Public Opinion and World Politics,ed.Quincy Wrigh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3,p.29.
[9]William Albig,Public Opinion,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1939,p.210.
[10]Saul Forbes Rae ,The Concept of Public Opinion and its Measurement,(Unpublished Ph.D.thesi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December,1938),p.161.
[11]C.W.Smith,Public Opinion in a Democracy,New York: Prentice-Hall,Inc.,1939,p.18.
[12]W.B.Munro,The Government of American Cities (4th edition,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1931),p.87.
[13]Albert V.Dicey,Lectur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Law and Public Opinion in Engla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1905.
[14]C.W.Smith,Public Opinion in a Democracy,New York: Prentice-Hall,1939,pp.3~20.
[15]F.H.ALLport,“Toward a Science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l (Jan.1937),PP.7~23.
[16]F.Wilson,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Chicago: Henry Regency Company,1962,p.278.
[17]J.K.Folsom,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 & Bros,1931,p.446.
[18]Park,R.E.(1975).The crowd and the public and other essays (H.Elsner,Jr.,Ed.; c.Elsner,Trans.).Heritage of sociology Serie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Original work prblished in 1972),p.43.
[19]J.K.Folsom,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Bros.,1931,p.446.
[20]转引自艾四林:《哈贝马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1页。
[21][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22]W.A.Mackinnon,On Public Opinion in Great Britain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London,Anon,1828,p.15.
[23][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24][日]长谷川:《舆论与新闻》,载《新闻学论集》,汉文正楷印书局1933年版,第79页。
[2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3~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