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穿刺置管的部位有双侧的股动脉、颈动脉、桡动脉等。由于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最普遍,所以通常选择一侧或双侧的股动脉为穿刺点。
(一)麻醉
1.局部麻醉 适合于意识清楚,基本能够进行合作的患者。常用1%~2%的利多卡因5ml进行局部麻醉,选择穿刺点后先在皮下注射1ml,再退至皮内注射0.5ml,后将剩余的利多卡因注入股动脉的外侧和背侧。
2.全身麻醉 适于意识不清、躁动而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
(二)置鞘管和设定对比剂应用参数
依照Sedinger’s技术,常安放4~5F导鞘,先用猪尾造影导管在导丝辅助下,将导管头部置入主动脉弓行主动脉弓的造影,后改用普通造影管行选择性颈动脉和椎动脉造影。
严格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如优维显(Ultrovist),或欧乃派克(Omnipaque)等。造影所用参数为:①主动脉弓:15ml/s,总量30ml,压力500psi;②颈动脉:4~6ml/s,总量6~8ml,压力300psi;③椎动脉:2~4ml/s,总量4~6ml,压力300psi。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
(三)造影的顺序
先行主动脉弓造影。主动脉弓造影的目的是了解双侧的颈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有无狭窄或闭塞,也可以明确颈动脉和椎动脉的位置有无变异,为进一步选择性插管造影提供方便。
然后更换单弯椎动脉造影管(在主动脉弓硬化、纡曲明显时改换用Simmon造影管),分别置入双侧的颈总动脉,投照头颅的正位和侧位像,并将投照中心对准下颌角位置,投照颈动脉分叉部的侧位像,如果有狭窄或其他问题,再补照分叉部的正位像。
完成颈动脉系统的血管像投照后,分别将造影管置入双侧的椎动脉内,投照正侧位,以了解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分布和形态。
(四)造影中的特殊补充方法
在相当多的病例中,若选择性插入椎动脉比较困难,可以将导管置入锁骨下动脉内,先将同侧上臂用血压计的袖带捆扎,在压力保持在收缩压水平以上的同时做造影,可以较容易的得到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影像。
还可以从桡动脉穿刺,直接置入4F或5F的造影管,在导丝的引导下插入椎动脉内造影。当颈动脉置管困难时,可以直接从同侧的颈总动脉穿刺进行造影。
造影结束后,逐步撤出造影导管和导鞘,局部压迫止血15min后加压包扎。术后平卧24h。
(五)造影注意事项
术前常规静脉内滴入地塞米松5~10mg,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例外。
用于利多卡因麻醉的注射器应及时弃除,以避免误将残余的利多卡因注入颅内而引发癫癎大发作。
在投照中调整角度和置管时可能会耽误一些时间,注意及时从造影管内回抽血液并冲洗管腔,防止误将导管头端的血栓在重复造影时随着对比剂冲入脑内,造成不必要的栓塞。
在老年病例中,由于全身的动脉硬化和血管狭窄,直接插造影管较为困难,最好在导丝的辅助下,通过透视监测插管,以避免误将导管送入沿途的肾动脉或肝动脉内,而可能导致的不必要脏器损伤。同样,在撤出各种造影导管,特别是撤出猪尾造影管时,需要先将导丝送出造影管的顶端,然后自穿刺点拔出导管,以防止导管的头端划伤血管内膜。
在压迫止血时,最好不要用掌根或肘部压迫,因为这种动作压迫范围过大,容易造成局部的动脉狭窄,特别是在儿童病例中更须引起重视。作者建议,应该用示指和中指准确的压迫导管进入股动脉的部位,同时触摸并保证足背动脉搏动不受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