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危性脑AVM的特点和预后
以病灶内或病灶旁出血为主要症状的AVM,发病急,对脑组织破坏性强,而且容易导致偏瘫、昏迷,甚至死亡,所以其被视为具有高危险性的AVM。通常情况下,易发生出血的AVM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
1.灶内或灶旁的动脉瘤以及动脉囊样扩张。
2.位于脑室内或向脑室内生长的AVM,具有深静脉引流或经皮质引流的静脉狭小及延长,畸形内形成动静脉瘘,AVM合并脑静脉窦狭窄或各种原因造成的回流不畅。
3.由于相当数量的脑AVM是以单纯头痛、头晕、外伤或其他原因查体时被发现的,如果在AVM影像中存在以上高危因素,应把这种AVM看作危险病变并尽快加以栓塞处理,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出血而造成脑组织损害。
(二)治疗方法和适应证的选择
由于脑AVM合并动脉瘤、动脉囊样扩张或脑室内的AVM,比其他类型的AVM极易造成脑内出血,而且预后较差,所以应尽快进行治疗。
在治疗方法上,通常有血管内栓塞、外科手术以及放射外科治疗。在这几种方法中,惟有经血管内栓塞操作简单、迅速,患者痛苦小,治疗后随访结果证实疗效肯定。
若首选γ-刀或X-刀治疗,应对含有动脉瘤或动脉囊性扩张的病灶持慎重态度。因为在动脉结构中,其壁中的弹力纤维较内皮细胞更易受到放射线的损害,早期断裂后会加重瘤壁的脆弱,可能在整个病灶愈合之前破裂出血而使病情恶化。
对不伴有动脉瘤样改变的残余病灶可应用γ-刀治疗,1~2年后复查脑DSA或MRI,了解病灶消失的情况。
(三)血管内栓塞的注意事项
在经血管内栓塞中,首选以Magic和Spinaker为主的漂浮系列导管进行栓塞。但当病灶较小时,血流的漂浮力和冲击力也相应降低,所以应用以漂浮导管往往难以到位,此时应选用微导引导丝辅助的Prowler系列微导管进行栓塞,这样有利于微导管到位。
在使用NBCA胶栓塞畸形时,特别要注意将微导管置入畸形血管团内,这样可以在较慢的血流状态下注入NBCA,而不致于使NBCA被血液冲入引流静脉内,也可保证NBCA在畸形血管团内更好的弥散和充填。
在注入NBCA胶进行栓塞前,应该轻撤微导管以除外因供血动脉痉挛而发生的滞管情况,并及时给予纠正。这是防止栓塞中粘管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期有报道,在功能区AVM的栓塞术中,应用术前的PET检查结果来判定栓塞对局部脑神经功能影响的程度,会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脑功能区AVM时可能发生的误栓情况。
(四)栓塞方法的选择
供栓塞用的微导管到位后,对畸形血管团栓塞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将栓塞剂混合液调配适当,避免在畸形血管团未完全消除时过早的将引流静脉堵塞,这对存在单支静脉和深静脉引流的AVM特别重要。
2.由单一动脉供血的畸形血管团应一次栓塞完毕,以防止残留病灶因血流灌注压在栓塞后升高而破裂出血。
3.对于大型的AVM,每次栓塞的直径范围应控制在3cm左右,否则会造成较大幅度的局部脑血流灌注压升高。
4.微导管不到位时,切忌不能使用NBCA栓塞,这样可避免因NBCA在导管头远段出现较大范围的弥散而误栓正常脑组织。
5.栓塞中使用微螺旋圈和NBCA混合栓塞时,由于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样的结构,因此既可减缓血流速度,使术者从容的注射低浓度的NBCA胶,又能加固局部栓塞的效果,防止畸形血管复发。
(五)栓塞术中的辅助措施
1.术中将体循环血压降低,直接减少颅内循环血量和畸形血管团内的灌注压,这已成为共识。作者在对大型AVM的栓塞中,采用微量注射器控制硝普钠静滴的方式把体循环收缩压降低至85~95mmHg(1mmHg=0.133kPa),结果仅极少数病例脑室内的AVM病灶在术后发生出血,明显减少了残余AVM内及病灶旁出血的概率。
2.监测灌注压时,可利用微导管后接微压力传感器的方式了解栓塞前后各时间段的AVM供血动脉内的压力变化,这是较为准确的方法。栓塞后局部灌注压变化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30%为中止同次栓塞的界限。栓塞前后用经颅多普勒探测供血动脉的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值有着相同的意义。
3.由于葡萄糖液中的游离OH-离子较少,所以NBCA在其中不易聚合,因此在栓塞前通常使用5%的葡萄糖液冲洗微导管和辅助器皿,使NBCA混合液在注射时不会在微导管内发生凝聚而造成栓塞失败。
4.栓塞术中的重要并发症是发生畸形血管团内及其周围脑组织的出血,所以避免人为造成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的闭塞是防止栓塞后残余病灶和病灶旁出血的主要措施,特别是对引流静脉细少、深静脉引流、供血动脉较长、伴有灶内动脉瘤、畸形血管团位于脑室内等特点的AVM,该措施更为重要。
由于供血动脉纡曲盘折和插管过程中的机械刺激引起的血管痉挛,可造成微导管在AVM供血动脉内的滞管。判断方法为在透视下从体外轻撤微导管时观察导管头段并无相应的移位,若在粘管时应出现导管头和畸形血管团的同步移动。
对位于脑功能区的动静脉畸形选用微钨螺旋圈和铂金螺旋圈,可明显降低由于胶体栓塞材料的弥散而造成的误栓,这样有益于减少因栓塞并发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