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1(脑内动静脉瘘的栓塞) 患者女性,38岁,头痛伴视物模糊6个月入院。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的枕叶有较大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主要由右侧的大脑后动脉的分支组成,在病灶内可见扩张的囊样动脉并有多个动静脉瘘口形成,血液经直窦回流(图6-1、6-2)。在栓塞中先用Belt可脱球囊2枚和微螺旋圈将瘘口闭塞,然后应用NBCA胶将残余的畸形病灶栓塞。复查造影见畸形血管团基本消失(图6-3、6-4)。
图6-1 左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像
图6-2 左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像
图6-3 栓塞后复查左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像
图6-4 栓塞后复查左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像
2.病例2(左额顶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 患者男性,25岁,突发性头痛伴脑室内出血2d入院。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左侧胼胝体的中部有畸形血管团显影,其内有动脉瘤样扩张。供血动脉主要由左侧胼周动脉组成,畸形血管团血液经同侧大脑内静脉向直窦回流(图6-5、6-6)。在治疗中先送入微螺旋圈减缓畸形瘘口处的血流速度,然后利用NBCA胶的弥散能力,将畸形病灶栓塞,达到类似“钢筋混凝土”形式的混合栓塞目的。复查血管造影见畸形血管团基本消失(图6-7、6-8),残余部分转行γ-刀治疗。
图6-5 左颈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图6-6 左颈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图6-7 栓塞后左颈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图6-8 栓塞后左颈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3.病例3(右小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 患儿女性,6岁,临床诊断为小脑出血。DSA(经左椎动脉造影)示右侧小脑半球AVM,供血动脉为右侧小脑上动脉,于畸形血管团上方可见灶周豆状动脉瘤(图6-9、6-10)。经微导管超选择造影(右侧小脑上动脉)进一步显示AVM及灶周动脉瘤染色(图6-11)。在经微导管行右侧小脑上动脉供血支NBCA超选择栓塞后,复查DSA显示AVM染色和动脉瘤消失(图6-12、6-13)。
图6-9 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图6-10 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图6-11 右侧小脑上动脉的超选择造影
图6-12 栓塞后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图6-13 栓塞后椎基底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图6-14 右椎基底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4.病例4(左小脑动静脉畸形栓塞) 患者男性,12岁,小脑出血。DSA(经椎动脉造影)示左侧小脑半球AVM,供血动脉为左侧小脑上动脉、左侧小脑前下动脉分支,经小脑上静脉引流至左侧窦(图6-14、6-15)。经微导管注射NBCA行左侧小脑上动脉供血支超选择栓塞后,复查DSA显示AVM染色减少,残余病灶由小脑前下动脉分支供血,AVM血流量明显减少(图6-16、6-17)。转行γ-刀治疗后1年半复查DSA,示右侧顶叶AVM染色完全消失(图6-18、6-19)。
图6-15 右椎基底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图6-16 栓塞后右椎基底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图6-17 栓塞后复查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图6-18 栓塞后1年半复查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5.病例5(右半球脑静脉血管畸形) 患者男性,12岁,癫癎大发作1年。MRI提示侧脑室内有粗大的血管流空影像。全脑血管造影显示脑动脉期血管结构、走行均正常。在右颈动脉造影系列,自小静脉显影开始,出现较扩张的异常静脉向脑深部汇集,并入右侧大脑内静脉,造成其明显扩张,同时向后流入大脑大静脉。该畸形影像符合典型的“水母状”特点,并且几乎波及整个右大脑半球。由于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可以此与脑动静脉畸形相鉴别(图6-20、6-21)。
图6-19 栓塞后1年半复查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图6-20 右颈动脉系造影静脉期正位像
图6-21 右颈动脉系造影静脉期侧位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