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部和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

颈部和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人则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狭窄及椎基底动脉的狭窄。有些患者为肥大性椎基底动脉及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表现为局部异常扩张,而其远端则出现动脉相对狭窄,这类患者往往会有TIA发作,但在治疗中以处理动脉瘤为主。另有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异常膨大形成的梭状动脉瘤。

(一)颈部和颅内动脉狭窄的常见表现

1.一般情况 患者往往以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病,在未发生出血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头痛,而以TIA发作为主。个别有脑栓塞可引起的偏瘫、失语。

2.流行病学 结节性动脉炎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而由于动脉硬化狭窄者往往多为中老年人,40~80岁甚至更高年龄者。男性与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别。地域区别也不大。

从动脉狭窄部位和发病的年龄相关情况分析,50岁以上的脑梗死或TIA发作,多由颈动脉分叉部的狭窄或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而30~50岁的脑缺血发作,多见于颅内段脑动脉的狭窄;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脑缺血发作,则常见颈动脉起始部或锁骨下动脉的狭窄。儿童期间发病者,多由Moyamoya病造成。老年人则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狭窄及椎基底动脉的狭窄。

3.影像学检查

(1)CT:仅能见到间接出现散在的小栓塞灶。

(2)MRI:若狭窄发生在椎基底动脉或ICA远段时,正常流空的血管影像明显变细,在发生栓塞病时,MRI的动脉血管流空影像消失。

(3)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一般能模拟较大的Willis环周围动脉的狭窄程度和形态,特别是在颈段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更为清楚。

(4)DS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及颈段造影,可清楚准确提示不同部位的狭窄长度、程度、形态、数目,以及狭窄远端脑实质内染色程度;能估计脑缺血的程度和确诊有无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或并发其他血管性病变的情况。同时,DSA也是最可靠的临床及影像学确诊和治疗的依据。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有发作或持续性神经栓塞体征,同时影像学上表现为相应阶段的动脉狭窄。

2.鉴别诊断 主要为脑及颈部血管痉挛,多数见于外伤、手术后或其他原因使血管受到刺激而出现全层血管壁收缩。这种情况除病史外,影像学上可见病变局部较为光滑,呈向心性狭窄。

有些患者为肥大性椎基底动脉及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表现为局部异常扩张,而其远端则出现动脉相对狭窄,这类患者往往会有TIA发作,但在治疗中以处理动脉瘤为主。

另有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异常膨大形成的梭状动脉瘤。该动脉瘤其实是动脉管腔的直接扩大,区别于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膜的分离。这种动脉瘤的发生与粥样动脉硬化有较显著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