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静脉闭塞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血管内溶栓和血管内成形
1.经颈静脉途径直接溶栓
(1)适应证:急性发病的静脉窦血栓;静脉窦或颈内静脉血栓病程在半年之内。
(2)方法:常规由股静脉置管,导引管放入患侧或相对残留通畅的颈内静脉内,再经导引管内将微导管在导引导丝的辅助下,根据病变的位置置入上矢状窦或大脑大静脉内并保留5~7d。每日经微导管内用微量注射器控制输入尿激酶100万U。1周后复查DSA脑血管造影后,予以撤除。
2.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
(1)适应证:慢性静脉窦狭窄,经静脉窦内溶栓无效;静脉窦狭窄较局限或其他方法治疗无效。
(2)方法: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置管,依据对静脉窦狭窄测量的结果,选择相应合适的自膨式支架(作者推荐应用Wallstent或其他自膨式支架)。先用4F造影管将支撑导丝置入上矢状窦,撤管后再将支架沿导丝安放在病变处释放,如果支撑效果不理想,再使用扩张球囊进行后扩张,达到满意结果为止。
3.经颈动脉途径溶栓
(1)适应证:弥漫性静脉窦狭窄;脑静脉血栓并静脉窦相对引流正常;病程相对较长;各种不适合进行静脉内溶栓和支架成形者。
(2)方法:常规经股动脉插管,将4F造影管分别送入双侧颈内动脉和一侧椎动脉内,分别经导管内给予10万U尿激酶,30min内匀速缓慢输入,5~7d为1个疗程。1周后复查全脑DSA判断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变化可重复另一个疗程的治疗。
(二)抗凝
由于静脉内形成的血栓多为以红细胞为主的红血栓,所以在抗凝药的选择上主要是防止红细胞凝集。
1.肝素 血管治疗的前3d内,静脉内输入肝素100~150mg/d;同时监测ACT或ATPP时间,使其延长时间控制在正常值的1倍左右。如果有黏膜下或皮下出血迹象,迅速用与当时体内存留的肝素等值的鱼精蛋白静脉输入进行中和。
2.华法林 从治疗后的第3日开始,按3∶2∶1的比例服药。即第1日为3片(7.5~9mg),第2日为2片(5~6mg),第3日后保持1片(2.5~3mg)。同时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同样使该指标控制在正常值的1倍左右。可根据检测的PA和PT结果,调整服用华法林的药量。如果在治疗期间发生出血倾向,可立即用维生素K110~30mg静脉内注射,以中和华法林对凝血酶原激活的抑制作用。华法林的服药周期应该在1年以上。
(三)对症处理
经常规腰穿测压,对较高的颅内压情况间断应用20%甘露醇125ml或呋塞米(速尿)20mg,多次静脉内注射。同时应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曲克芦丁(维脑路通)、还原谷胱甘肽等药物降低血液黏度和改善因淤血后脑细胞的缺氧状态。对症处理的时间可在临床情况好转之后停止。
(四)对合并颅内出血的脑静脉血栓的治疗
由于脑静脉的淤血,静脉内压力升高,造成了脑实质内出血性梗死,或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在这种情况下,按常规的观点考虑,止血会加重脑静脉血栓的生长。而抗凝或溶栓等抗血栓治疗有可能促进出血的发展,似乎有束手无策之忧。作者经验提示,在脑静脉合并出血性梗死时,脑静脉内的血栓是病情发展的根源,只有化解血栓,使静脉回流途径再通,有效降低脑静脉内的压力,才会抑制静脉破裂引发的出血趋势。作者曾对类似病例20余例进行溶栓和有效抗凝,其效果理想,脑动静脉循环时间明显缩短,颅内压下降,临床症状改善。无一例因治疗而加重了出血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