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药首先要姓“中”

中医药首先要姓“中”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传统医药学。中医药学与世界各国的传统医药学比较起来有六大优势,这就注定我们中医药学要姓“中”。因此,中西医结合者也要维护中医药要姓“中”。这是对中医药产业的莫大损失。承袭西医药的衣钵,按照他们的考核办法和审批标准对待中医和中药,只能是削足适履。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最大的特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传统医药学。中医药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人文哲学、宇宙观、生命观、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以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为核心的独特医药学理论。中医药的发祥地是中华大地,所用的中药绝大多数是中华大地上生长的天然药物,诊治的病人主要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成员。中医药学是我国独具的优秀文化遗产,有5 000多年的历史,理论内容博大精深,著作浩如烟海。许多国家的传统医药学,在西方医药学主流的冲击下已渐渐衰落下去,唯独我国中医药学仍欣欣向荣,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中医药学与世界各国的传统医药学比较起来有六大优势,这就注定我们中医药学要姓“中”。姓“中”并不排斥中西医结合,只有中医的存在,才能有中西医结合。如果中医都没有了,还有中西医结合吗?因此,中西医结合者也要维护中医药要姓“中”。但是,目前的形势使人担忧。

(一)中医药能否真正姓“中”

长期以来,对中医药学及中医药产业在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地位认识不够,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西化的潮流冲击下有所淡化,中医药能否坚持姓“中”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决不是骇人听闻之谈。现举其概要如下。

1.中医药教育教学的扭曲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步西医院校后尘。有的中医药大学负责人提出“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的口号。个别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学位很高,但离中医药正道较远,缺乏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提高中医药理论的真才实学。

2.中医药科研的背离

中医药的科研,从思路、立项、研究方法到目标成果,由于受西医药研究的影响,基本上背离了传统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精髓,因而在理论上继承不够,提高与创新更不够。在实践上面对变化了的疾病谱,亦无重大医疗上的成就与建树。散在地方与民间执着科研的工作者,成果虽丰,却难以得到支持和认可,因而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中医药治则和治法的日益迷失

中医科在“正规”医院中很少具备应有的位置,由于西医药的影响,“辨证论治”被器械仪器检查和问病开药取代,因而许多大医院的中医科,先是附庸,后则西化,一些坚持四诊八纲的中医,对疑难病治疗虽屡奏奇效,却因所处的位置而难闻达于世,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病人或关系大局声誉的疫情如“非典”,是在国内外为之束手时,才推给中医让“试试”。即使试出奇迹,也不敢或不愿突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而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功绩。

4.传统疗效及祖方秘方持续沦丧

中医传统疗法以经络学说为根据的一些手法,是高层次的医术,是通过对有机体的整体调理,使天地人相应和谐的高超疗法。然而,由于政策不到位,加之按西医药的管理办法而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及发扬光大。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发掘不少宝贵的方药,如季德胜蛇药,但近来对民间中医药发掘工作未予重视,竟使散在民间的秘方纷纷沦丧。这是对中医药产业的莫大损失。据权威估计,全国至少有15万锦方妙剂,可以覆盖世界性疑难杂症乃至“绝症”,而且最具简便验廉及毒性反应、副作用小之优势。这是中华民族无价的宝贵财富,应予应有的重视。

5.中医药精华不断丢失与消逝

人是要老的,老中医一批又一批的谢世,将毕生积累世代承传的中医药精华随之带走。健在的老中医,大多数名不见经传,在民间的中医虽有家传的绝招或师承的秘法,而不具备学历文凭及应考的基础,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应有相应的政策给予保护。

6.中医考核与中药评审的误区

承袭西医药的衣钵,按照他们的考核办法和审批标准对待中医和中药,只能是削足适履。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民间医、乡医、个体医、退休医师,医德高尚、患者口碑好、社会认可,经考核和评议,就应当给他们相应的名份和行医的资格。对于那些假冒伪劣者,则绳之以法。至今所套用西医药的办法对待中医药,实不合理,一个传统名方,已在临床应用几百年上千年证明安全有效,是否要做动物实验,值得探讨。目前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符合中医药本身特征的审评标准与方法,也就无章可循了。

7.政策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生命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民族产业的生命。调整好中医药的发展政策,使中医药焕发青春,不仅是中医药本身再铸辉煌的关键,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热切希望2003年颁布的《中医药条例》能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中医药的优势决定中医药要姓“中”

1.中医药学在人文哲学上的优势

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最大的特色。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思想自我融入宇宙,与自然界和谐地相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药学善于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善于处理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在古代不易搞清人体结构的情况下,在疾病的诊治上重视功能,也兼顾结构。在许多疾病中,不少看不见摸不着的病处,却是疾病的关键所在。如针灸经络功能的存在,其结构难以找到。中医学重视精、气、神。气、气机都是功能的体现,精神是最高层次的功能。在思维方法上,思维趋向往往向内,中医重视体验直觉,自我调控,注重形象思维。人的疾病是复杂的,中医治病常常使用复方,发挥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群的综合调控作用,调动人体抗病的潜能去战胜疾病。不是头痛治头,见热解热,见咳止咳,见血止血,贫血补血,缺钙补钙等简单的拮抗疗法,补充疗法、替代疗法,他是探求病机、治病求本、调节阴阳、以平为期。

2.中医药学在整个治疗学上的优势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西方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失业人口的增多,社会矛盾的加重,有心理障碍的人越来越多;疾病谱发生变化,文明病、疑难病不断增多,促使医学模式发生变化,从过去“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化学药品的广泛使用,毒副反应增大,药源性疾病增多,医源性疾病加重,西医药对许多文明病、疑难病、免疫性疾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世人呼唤回归大自然,希望用自然恩赐的中药、绿色植物来医治、保健。天然药物世界各国都有,但缺乏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可以发挥整体作用、辨证论治的优势,可诊治许多现代医学还难以解决的疾病,特别是一些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许多疑难疾病。

3.中医药在治疗疾病谱上的优势

中医依靠辨证论治,重视人体器官的功能改变,协调功能状况并善于调整、康复器官的功能。在未查明人体病理改变之前,当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即使现代医学较难诊断,也可先辨证论治,从而不失时机地缓解病情,减少痛苦,改善生活质量。从中医诊治的病种看,对下列疾病具有优势:①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普通感冒、乙脑、病毒性肺炎尤其是腺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丙肝)。②老年性疾病,如中风、脑梗死、老年性痴呆、高血压病、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等。③免疫性疾病,如顽固性荨麻疹、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④肿瘤,特别是中晚期肿瘤,在延缓病情发展,减少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有优势,中医药能减轻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在改善症状、保护造血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⑤妇科疾病,如月经失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⑥皮肤疾病,如皮炎、湿疹、银屑病等。在英国患难治性遗传性湿疹、变异性皮炎的患者较多,西医、西药束手无策,中医中药却有较好的疗效。⑦对外科、骨科疾病等,如脉管炎、骨髓炎、肝胆结石、肾结石、颈椎病、椎间盘疾病、骨折、股骨头坏死等。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建议43种疾病可以用针灸疗法,目前针灸诊所已遍布全球。还有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把传统医疗作为保险的一个项目。

4.中药复方在应用上的优势

中药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只要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应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药有12 807种,其中植物药11 146种,动物药1 581种,矿物药80种。中成药有5 000多种,方剂100多万,真是百万锦方。人类疾病有2万多种,治疗的药物、方剂应当数量更多。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使用,中医用大黄不局限于通便,还有活血化瘀等作用,远比西医用大黄复杂多变;中医用甘草不局限于止咳化痰,还能调和诸药,远比西医用甘草多样化。离开了中医药理论,丢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药就变成天然药物,其治疗作用将大大逊色。

5.中医药在新药开发上的优势

开发中药新药一般都有深厚的临床基础和广泛的实践经验,有数以万计的病例作基础,不是靠药物筛选的方法。因此,命中率高、风险小、资金投入少,开发周期也相对的短一些。开发一个西药平均要从2 000~10 000个化合物中选一个,时间要10年以上,投资要人民币10亿以上。目前,我国药厂难以承受西药新药开发的负担,特别是入世后,西药更会冲击中国医药市场,我们更应发挥中药的优势。我国首先研制上市的98个化学药,包括天然提取、人工合成(如青蒿素、杜鹃素、蔊菜素、大蒜新素、鹤草酚、鞣酸小檗碱、鱼腥草素钠等,其中就有59个是从中药、偏方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从1985年至今审批进1 000多种中药新药,已广泛地用于中医临床各科,治疗许多疾病,缓解了对西医、西药的需求与进口,为广大患者立下汗马功劳。以上不争的事实,说明了中药材与方剂是中药新药开发的源泉。今后更要注重1类、2类中药的开发,减少3类中药新药的重复开发。

6.中西医药结合上的优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药结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急腹症(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宫外孕等)骨折、多脏器衰竭、青蒿素抗疟疾、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白血病、针刺镇痛、针刺麻醉等方面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其前提是有好的中医与好的西医结合。如果中医不姓“中”了,特点没有了,还会有中西医结合吗?

只有中西医并重,给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和扶植政策,才能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发展与提高,才能与西医取长补短,提高疗效,更好地为全中国、全人类服务。中医药是国粹,是中国人民的健康财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医药必然地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以上列举了中医药六大优势,其实远远不止于此,这些优势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公认的,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前问国务卿基辛格中国有什么优势,基辛格胸有成竹地答:一是农业;一是中医中药。正因为我们具备上述优势,中医药必须姓“中”,以便充分发挥优势。

(三)坚持中医药姓“中”需要做好的工作

1.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千万不能丢

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是,中医是辨证,治疗是对证(是针对当时病态,即全身的综合反应);西药是辨病,作鉴别诊断,治疗是针对病。中医有同病异治,中医治疗主要是抓证(证候),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中医也对病,如疟疾、痢疾也采取辨病论治,但不是主流。临床治疗与西医的病名关系不大,主要是辨证,古代没有西医病名,照常辨证论治。大叶性肺炎、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是不同的西医病名,从中医看都可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作相应的论治。不管细菌、病毒损害肺脑肾等器官引起全身状态失调,由于疾病阶段不同,严重程度不同,若病在气分用白虎汤加减,病在营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均有效。2003年“非典”流行,中医药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是中医医理大道至简在诊治疾病中的具体体现。邓铁涛老大夫大声疾呼:“千万莫做泡沫中医。”何谓泡沫中医?在五颜六色的表象下面,已经没有中医的内涵。中医疗效的优劣,同辨证论治的水平关系很密切,辨证论治水平高,疗效就好,反之就劣。我们要记住老中医的肺腑之言。

2.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据中医药行业统计,近几年中成药发展较快,从销售金额看,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已各占50%而平分秋色。中医治病若用汤剂,一般注重辨证论治,西医医院或基层医院用中成药,往往不重视辨证施治,喜欢辨病选药,中药西用现象较为普遍、严重。日本津村顺天堂研制了小柴胡汤颗粒剂,治疗慢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由于不辨证,见肝炎就用,从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用小柴胡汤颗粒剂治疗慢性肝炎而发生了188例间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导致该企业破产,2000年津村顺天堂的津村昭被判刑3年。从红火到惨败,只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而小柴胡汤在我国按辨证论治使用近2 000年,至今依然很常用、很安全有效。这样深刻的教训,也启迪我们中药新药不能全盘西用,必须辨证使用。对照国内,不能说国内就没有津村那样不注重辨证用药的药厂和不加辨证用药的医师啊!最近几年批准的二类中药新药,特别是注射剂,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都是纳入辨证论治范围了吗?在药物不良反应通令里有多种中药的不良反应同不辨证使用有关,厂家应引起极大重视,医师应合理用药,千万不要继续走中药西用的道路。

3.要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的国家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

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应该有高度自主的知识产权,也应该珍惜爱护这个知识成果,应义不容辞的出来承担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订工作,并努力将其转化为亚洲乃至世界的质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入世带来的严重挑战,同时改变因中药材标准不全,中药饮片、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偏低等因素造成的药品标准滞后而受制于外国人的局面。如银杏叶是我国的特产中药,银杏叶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是德国人、法国人制定的,我们要跟在他们的标准后面跑。标准是就高不就低的,我们应当制定更科学、更完备的银杏叶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这也是中医药要姓“中”的具体体现。

4.要努力实现中医药信息化,为中医药现代化打基础

中医药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信息化,一是用计算机来处理、分析大量的资料数据,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治疗偏头痛有600多个方,牵涉到900多个药,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就能找到出现频率高,疗效好,经济的药物来,为头痛药的科研、开发工作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时间。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靠电脑,电脑还需人脑监督,如偏头痛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桔梗,其次是甘草,再其次是川芎,最后是白芷,经人脑修订,得知头在上,桔梗是引药上行,治头痛药都要用“桔梗载药上行”,甘草是调和诸药,真正常用有效的还是川芎、白芷、细辛。电脑提供的资料是真实,但要人去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中医药要姓“中”,尚需克服种种困难

目前,西医医院的经济效益一般都比中医医院好,西医医院的大型仪器检查收入较高西药价格比较高,利润也丰厚,以药养医较有保证。中医医院大型仪器检查少,中药价格偏低,利润少,以药养医有困难。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中医医院渐渐地也想学习西医医院,添置大型仪器设备,多做相关检查。在病房,有些病人病情较重,需要中西医结合诊治,这样做肯定是对的,不能厚非。但也有相当多病人,单用中药也是可以治愈的。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在中医病房出现了“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的局面。据有关医院统计,在中医医院里中西药的金额各占50%,真是平分秋色啊!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渐渐被淡化,西医的色彩浓了,中医就难以姓“中”了。

中医院姓“中”不姓“中”,要看办院方向与特色,如入院证候诊断准确率,辨证治疗优良率,专科专病中医特色浓不浓等。韦以宗先生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从收费标准看一些中医院为何不姓“中”》和《再论从收费标准看一些中医院为何不姓“中”》以后,引起中医药界的共鸣。有鉴于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考虑调整中医医疗的收费标准,以利中医院更好的姓“中”打下基础。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姓“中”的问题,还必须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重视,采取并制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同时要认真分析、解决中医药学理论与教育、科研成果与应用开发乃至宣传报道等许多问题,都应有相关政策具体措施予以解决。

我热切希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充分发挥《中医药条例》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细则,更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中医医院多些支持,多些优惠政策,为中医药姓“中”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存发展的环境。

【周超凡2002年的论文,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光明日报2003、2004年曾先后报道周超凡关于中医药要姓“中”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