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臣 魏敏钢
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必须是同步的,不能只讲其一。目前的情况基本是,只谈中药现代化,忽视了中医现代化。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名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周超凡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中药现代化8年规划
中药现代化离我们有多远?去年(2002年)国家8部委牵头写了《中药现代化纲要》,希望在2002-2010年的8年间,建成两个资产规模50亿元的中药企业和10个30亿元的中药企业,创造规模化效应,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
周超凡认为,目前,我们更多的是在说中药现代化,而不是中医现代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现代化难,而中药现代化却看得见摸得着。他把中药现代化的含义归纳为6个P:GAP(药材种植)、GPP(饮片加工)、GMP(中药制剂生产)、GSP(规范营销)、GLP(非临床研发)、GCP(临床研究)。他建议,要把“6个P”与中医传统特色结合起来,将老药工的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经验进一步发扬光大。丰富改造完善“6个P”,使之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6个P”,真正形成中国中医药独有的特色。
周超凡介绍,全世界每年中药销售额在150亿美元左右,我国出口额仅占5%。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我们的中成药主要是满足了国内的需要,出口的较少,进口部分的“洋(中)药”基本与我们出口的部分抵消了。我们出口的主要是药材饮片,进口的主要是成药,中间的附加值都让外国人赚去了。造成出口量少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医药的政策没有调整好,没有充分发挥中药新药研发力量,转化科技成果,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但周超凡最担心的还不是销售额,他说,将来我们的博士出国以后,由于对我们国内的科研成果了如指掌,很可能会利用外国先进的实验条件,丰厚的科研资金,生产出一些“洋中药”,然后返销国内,这将对本来就很薄弱的国内中药市场造成更大的冲击。
中医现代化是当务之急
周超凡指出,对中医药现代化,过去,有关部门把精力全部集中在中药现代化上,而忽略了中医现代化。对于中医现代化,有关部门一直未能正面提出来,因为一说现代化就容易让人联想到西化。目前有关部门还没有作出一个关于中医现代化的规划或近期目标,这样就造成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好像只要中药加速现代化就行了,中医可以慢慢来。两者之间形成了严重的脱节。
周超凡认为,利用国外已有的概念和规范要求来衡量我国的中医中药,如果不对它们进行很好的消化改造吸收,生搬硬套外国标准而不加以改造,难免会产生不良后果,而且可能会对中医原有的、传统的东西构成威胁,甚至脱离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拿西医的方法来改造中医,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尤其两者在人文科学、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体质因素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周超凡指出,中国的中医药也吸收、融合了外国的东西,它不但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包括了孙子兵法,还吸纳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与医药成果,所以中医药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的。总的来说,引进西方的一些标准和规范还是可以的。从总体上看还是利大于弊。
中医现代化要有中医的标准
周超凡说,虽然中药需要讲成分,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已经过犹不及,成为西方的“唯成分论”了。中药不是单一的成分,而是几十上百个成分,所以不能只抓住一个成分来代表中药,以偏概全。中药是多成分作用于人体的多器官、多靶点的综合作用。
周超凡说,中医要现代化,首先要重视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研究。现在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实行中西医结合,的确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便捷的途径,但决不是唯一的途径。单纯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中药的后果是:凡符合西医药的东西保留下来,不符合的就被完全淘汰。但是淘汰了的东西,很可能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所以,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何况西医也没有发展到顶峰,更没有尽善尽美,不能用一个不完善的标准来判定中医药的是非与优劣。他举例说,我们的中医院校模仿的都是西医院校,中医的科研模式也是按照西医模式。这也是不恰当的。
他说,我认为现在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现代科学(包括数理化)的知识来研究中医中药。但是现在学自然科学的人,真正懂中医的很少。周超凡呼吁,希望能允许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招收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由我们来向他们传输中医药科学知识。
中医现代化是继承上的现代化
周超凡认为,中医现代化是必须在做好继承工作基础上的现代化。“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还没有很好地继承就急急忙忙现代化了,这样就很难保持中医的原汁原味?如果中医异化了,那就很危险!
现在中医管理局制定的相关考核政策有些是不利于中医药长远发展目标的。虽然,我们已经走了弯路,但是,现在中医管理局也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正在改进。周超凡说,中国中医科学院里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很多是中医世家,对中医中药有着很深的感情,后来上了大学学的也是中医。而现在很多中医药研究生,中医的底子很薄。还有的虽然中医本科读了,但后来考了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把中医专业又丢了。中医现代化首先得有人才,需要一些多学科综合人才来学中医,哪怕人文科学的学生也可以学中医,用他们的多学科(包括天文科学)知识来研究中医,因为中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的优势在于,中医不但在人文科学方面和疾病谱上与西医相比有很多优势,而且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中药的开发是从中医临床中来的。但为什么中医的优势没有发挥呢?因为大家感觉中医医院不赚钱,尤其在骨科领域,传统中医的接骨方法已经丢了不少。难怪有人说中医已经不姓“中”了!
中医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谈到中医的现状,周超凡说,现在有很多中医院,在门诊主要还是按照中医的方法来治疗,但到了病房,基本上还是西医那一套,完全是“西医打头阵中医作陪衬”。这从中医院年终结算时就很容易体现出来,中医院用的西药多于中药。中医医院的诊断采用B超、CT、X线检查固然无可非议,关键在于中医自己的“四诊”(望、闻、问、切)运用得怎么样?周超凡对现在有些中医在诊疗上已经丢掉了中医特色表现出极大的忧虑,他说,现在有些中医甚至连切脉都不认真了,把“辨证论治”演变为“辨病论治”,只要是感冒就给开感冒冲剂,根本不管患者究竟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周超凡告诉记者,他培养了21个研究生,他们的外文和计算机是从严考试的,所以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中医很少下功夫,临床更少。为什么?因为考试时外文和电脑是必考的,而中医方面则流派众多,标准不一,不一定从严考试。学中医而不从严考中医课程,简直是不可思议。他让学中药的中医学博士生读一下《本草纲目》的序,很遗憾,他(她)们没有读好。因为这个序里有很多哲理典故和成语,他们看不懂。真正要的知识没有学会,而离专业较远的倒学了不少,原因何在?这样的考核制度所产生的后果是理论脱离实际。他们缺乏临床经验,这样的中医怎能现代化?
【原文见王寿臣,魏敏钢.中药现代化离不开中医现代化[N].经济参考报,2003年5月17日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