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哮病(喘证)
痰哮由外邪而发,坐不得卧,肾病为多,以风寒必客太阳,体弱内侵少阴耳。若夫暑湿热气,触自口鼻,背部疡疖,乃鼻窍应肺,是手经受邪,辛凉气轻之剂可解。以肺欲受辛,其象上悬,气味沉重,药力下走而肺邪不解。然夏病入冬,气候迭更,热邪久而深入,气血日被损伤。滋清如胶、地,搜逐如鳖甲煎丸,无如不独阴亏。八脉气衰,为寒为热,病形渐延损怯,喉痛,火升上热,缓必下热,此刚药难投,柔温之养,佐通奇脉定议。
生鹿角霜三钱,炒黑枸杞钱半,茯苓钱半,炒黑归身钱半,熟地炭三钱,生沙苑一钱。(《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
卜,十九。哮喘,当暴凉而发,诊脉左大右平。此新邪引动宿邪,议逐伏邪饮气。
小青龙法。(《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陈,四八。哮喘不卧,失血后,胸中略爽。
苇茎汤加葶苈、大枣。(《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顾。幼稚哮喘,由外来风寒,必从肺治,因过食甘腻,必兼理胃。久发不已,病气蔓延,不独在肺胃间矣,故因劳致发,遇冷而发,乃卫阳已虚,烦动火升,面赤皆肾阴内怯。虽非色欲之损,然因病致虚也。须知病是有余,体属不足,不可徒用攻痰逐气,取快一时。当未发之时,病机潜伏,只宜培土以运痰,土旺则肺气充,壮水纳气以益肾,子气充长,母气自强,此为子母相生之治。守之日久,发作自缓,况宿病无急攻之法,或寓攻于补,或攻补互施,然寒暄饮食之调摄,于此症尤当加慎。
早上服:补纳肾气方。
姜汁制熟地、生白芍、怀山药、丹皮、云苓、紫衣胡桃肉、咸秋石、泽泻,蜜丸桐子大。
午后服:健中运湿方。
人参、熟半夏、新会皮、茯苓、枳实、地栗粉。
金石斛汤法丸。(《种福堂公选医案》)
马,三二。宿哮痰喘频发。
真武丸。(《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王。受寒哮喘,痰阻气,不能着枕。
川桂枝一钱,茯苓三钱,淡干姜一钱,五味(同姜捣)一钱,杏仁一钱半,炙草四分,白芍一钱,制麻黄五分。(《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哮症交夏宜针。(《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案》)
朱,五一。宿哮咳喘,遇劳发。
小青龙去麻、辛,加糖炒石膏。(《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寒暖不调,邪阻肺卫,哮喘,痰血。
旋覆花、米仁、橘红、霜蒌仁、苏子、浙苓。(《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案》)
江,通州,四十四岁。痰饮哮喘,遇寒劳怒即发。
小青龙去麻黄。(《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杂症》)
冷热不调,阳伤哮喘。
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干姜。(《未刻本叶氏医案·保元方案》)
李,三八。哮喘久发,小溲频利,此肾虚气不收纳,痰饮从气而上。初病本属外邪,然数年混处,邪附脏腑之外廓,散逐焉得中病?宿哮不发时,用肾气丸三钱。喘哮坐不得卧,议用开太阳之里。小青龙汤去麻、辛。(《种福堂公选医案》)
下焦空虚,冲气不纳,遇寒则哮喘,非汤药所能治。
桂七味汤。(《未刻本叶氏医案·保元方案》)
哮喘遇劳即发,发则大便溏泄,责在少阴阳虚。
真武丸。(《未刻本叶氏医案·保元方案》)
哮逆不得卧,脉弦。
桂苓五味甘草汤。(《未刻本叶氏医案·保元方案》)
发热痰喘,胸满身痛,左边睾丸不时逆上,痛不可忍。肝脉弦急,肺脉独大。此肺肝受邪之故也。肝为木脏,其化风,其生火,风火合邪,旺于本位,则为热为痛。乘于肺金,则为痰为喘。法宜滋达肺金,兼疏肝木。
蒌仁、紫菀、半曲、川贝、桔梗、枳壳、杏仁、苏子、柴胡、秦艽。(《叶氏医案存真·卷三》)
张。今年春季时疫,大半皆有咳嗽咽喉之患,乃邪自上干,肺气先伤耳。近日身动气喘,声音渐不扬,着左眠卧,左胁上有牵掣之状。此肝肾阴亏,冲气上触,冬藏失司,渐有侧眠音哑至矣。劳伤致损,非清邪治咳之病。
六味丸加阳秋石、阿胶、麦冬,蜜丸。(《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病体已虚,风温再侵,喘嗽身热,脘闷,小便不利,全是肺病,此症反复太多,深虑病伤成劳。凡药之苦味辛泄者慎用。
清蔗汁、鲜枸杞根皮、玉竹、桑叶、北沙参、蜜炒知母、炒川贝。(《叶氏医案存真·卷二》)
陈,四五。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当午后阳升,烦喘更加,夫无形气病,医以重药推消,多见不效。
西瓜翠衣、活水芦根、杏仁、苡仁。
又:酒客中虚,重镇攻消,清气愈伤。夫暑邪皆着气分,苟肺司清肃,则其邪不攻自罢。议仍以廓清为法,若雨露从天下降,炎歊自荡扫无余。
威喜丸二钱,十服。(《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陈,五一。形瘦,脉促数,吸气如喘,痰气自下上升。此属肾虚气不收摄,失血后有此,乃劳怯难愈大症。用贞元饮。(《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陈。脉虚微,春阳地升,浊阴上干,喘不得卧。治在少阴。
人参、淡熟附子、猪胆汁。
又:照前方加淡干姜一钱半。
又:脉弦,暮夜浊阴冲逆,通阳得效。议真武法,以撤其饮。
人参、淡附子、生白芍、茯苓、姜汁。
又:真武泄浊,脘通思食,能寐,昨宵已有渴欲饮水之状。考《金匮》云:渴者,饮邪欲去也。当健补中阳,以资纳谷。
人参、生於术、淡附子、茯苓、泽泻。
又:早服肾气丸四五钱,晚用大半夏汤。
人参、半夏、茯苓、姜汁。(《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陈氏。咳喘则暴,身热汗出。乃阴阳枢纽不固,惟有收摄固元一法。
人参、炙草、五味、紫衣胡桃、熟地、萸肉炭、茯神、炒山药。
又:摄固颇应。
人参、附子、五味、炙黄芪、白术。(《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程,三三。支脉聚饮,寒月喘甚。初因寒湿而得,故食辛稍安。
杏仁、半夏、厚朴、苡仁、茯苓。
姜汁法丸。(《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单。疮毒内攻,所进水谷不化,蒸变湿邪,渍于经隧之间,不能由肠而下。膀胱不利,浊上壅遏,肺气不降,喘满不堪着枕。三焦闭塞,渐不可治。议用中满分消之法,必得小便通利,可以援救。
葶苈、苦杏仁、桑皮、厚朴、猪苓、通草、大腹皮、茯苓皮、泽泻。(《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范。病胀,起于产后,下焦先伤,浊阴犯中,不可以胀满为实症。夫腑阳不通,肾气散漫,吸气不入,息音如喘,此身动便喘,非外客之邪干肺。春半温气外侵,面肿,颈项结核,曾以夏枯、菊叶辛解得效,乃一时暴邪治法。至于本病之腹满,洞泄,跗肿,未经调理,且胀势侵晨至午颇减,日暮黄昏胀形渐甚,中焦阳微,已见一斑。愚见胀满在中,而病根在下,仲景于产后失调,都从下虚起见,阅女科汤药一方,殊属不解。思平居咽干,喉痹,牙宣,肝肾真阴下亏,不敢刚药宣通。仿薛氏肾气法,减泄肝如牛膝、肉桂之辛,不致劫阴,仍可通阳为法。
六味去萸,加芍药、附子、牡蛎,炒炭煎。
又:小满节,古云痛随利减,今便利仍痛,非是实症,肝失调畅,当理用以益水母。不取芍药之和阴,加当归,小茴香拌炒焦黑,以通肝脏脉络之阳,又辛散益肾也。
照前方去芍,加茴香拌炒当归。(《临证指南医案·卷九》)
方,三十六岁。脉细小垂尺,身动喘急,壮年形色若巅老,此情欲下损,精血内枯,气撒不收。夫有形精血,药不能生。精夺奇脉已空,俗医蛮补,何尝填精能入奇经。
人参、胡桃肉、茯苓、补骨脂,河车胶丸。(《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杂症》)
方氏。冷暖失和,饮泛气逆,为浮肿,喘咳,腹胀,卧则冲呛。议用越婢方。
石膏、杏仁、桂枝、炒半夏、茯苓、炙草。(《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风温入手太阴,气郁热聚,喘逆口渴,营卫失和,周身掣痛。脉右搏,防失血。
桑叶、杏仁、生米仁、苏梗、栀皮、郁金。(《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
顾。饮邪泛溢,喘嗽,督损头垂,身动喘甚,食则脘中痞闷,卧则喘咳不得息。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二脏失司,出纳失职。议用早进肾气丸三钱,以纳少阴。晚用小青龙法,涤饮以通太阳经腑。此皆圣人内饮治法,与乱投腻补有间矣。
小青龙去麻、辛、甘、芍,加茯苓、杏仁、大枣。(《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何。劳损,气喘失音。全属下元无力,真气不得上注。纷纷清热治肺,致食减便溏。改投热药,又是劫液,宜乎喉痛神疲矣。用补足三阴方法。
熟地、五味、炒山药、茯苓、芡实、建莲肉。(《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贺,四十八岁。肾水脂液,变化痰饮。每遇寒冷,劳动身心,喘嗽吐涎即至。相沿既久,肾愈怯,里气散漫不收,此皆下元无根也。
人参、茯苓、於术、白芍、熟附子、五味子。(《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杂症》)
胡,六十。脉沉,短气以息,身动即喘。此下元已虚,肾气不为收摄,痰饮随地气而升。有年,陡然中厥最虑。
熟地、淡附子、茯苓、车前、远志、补骨脂。(《临证指南医案》)
黄。支脉结饮,发必喘急。病发用:
桂枝、茯苓、五味、炙草。(《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积劳伏热,值初冬温暖,天地气不收降,伏邪因之而发,是为冬温。实非暴感,表散无谓。其痰喘气促,左胁刺痛,系身中左升不已,右降失职。高年五液已衰,炎上之威莫制,脉现左细右搏,尤属阴气先伤。烦劳兼以嗔怒,亦主七情动阳。从来内伤兼症,不与外感同法。苦辛劫烁胃津,阴液日就枯槁。故仲景凡于老人虚体,必以甘药调之。夫喘咳之来,固是肺热,以诊脉、面色论之,为下虚正气不主摄纳,肾病何疑?即初起热利,亦是阴不固。拟用复脉汤。
炙甘草、炙生地、炒麦冬、生白芍、麻仁、蔗浆。(《叶氏医案存真·卷二》)
计。不卧呛喘,泛起白沫,都是肾病。议通太阳膀胱。
茯苓、川桂枝、淡干姜、五味子、白芍、炙草。(《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姜。劳烦哮喘,是为气虚。盖肺主气,为出气之脏,气出太过,但泄不收,则散越多喘,是喘症之属虚。故益肺气药皆甘,补土母以生子。若上气散越已久,耳目诸窍之阻,皆清阳不司转旋之机,不必缕治。
人参建中汤去姜。(《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蒋。脉细促,三五欲歇止,头垂欲俯,着枕即气冲不续。此肾脏无根,督脉不用,虚损至此,必无挽法。
熟地、五味、茯苓、青铅、猪脊髓。(《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老年冬季喘嗽,是元海不主收摄,冲阳升举,饮邪上泛,阻遏流行,喘嗽愈甚。阅古,都主八味肾气,温养坎中之阳,收纳散失之真,不主消痰清肺,意谓非因六气所致。奈体质不受桂、附,年前议进柔阳通摄,若以建立上中之阳,乃心脾甘温之剂,与下焦不纳无谓。
紫衣胡桃肉、茯苓、补骨脂(另用胡桃肉拌蒸晒炒)、鹿茸(切薄片、盐水浸一日、烘燥)、肉苁蓉、五味子、远志肉、青盐、柏子霜,蜜丸。(《叶氏医案存真·卷二》)
李。肠红久病,不必攻治。今者气冲喘嗽,脘胁痞阻,是饮浊上僭,最宜究悉。
川桂枝七分,茯苓三钱,干姜一钱,五味子(同姜合捣)一钱,杏仁一钱半,白芍一钱,炙草五分,生左牡蛎三钱。(《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刘,五十岁。春夏地气上升,人身中阳气发泄,不论男女,中年后下元先馁。人应天地气交,此喘嗽气冲,入夜欲坐难眠,皆肾衰不足摄纳真气。脉小弱,非外客邪,治其本病。
肾气去桂、牛膝,加沉香、五味。(《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杂症》)
陆,五二。服肾气汤得效,是下焦阳微,致神气冒昧,吸不得入为喘。温补收纳,一定成法。
人参、熟附、茯苓、车前、紫衣胡桃肉。(《种福堂公选医案》)
马,四五。阅病原是肾虚嗽血,年分已久,肾病延传脾胃,遂食减腹膨。病是老劳,难以速功。行走喘促,元海无纳气之权,莫以清寒理嗽。急急收纳根蒂,久进可得其益。
人参、人乳粉、坎气、枸杞、沙苑、五味、茯苓、胡桃。(《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脉微而涩,微为阳气虚,涩为阴血伤。去冬已下肢独冷,步趋无力,高年内乏藏纳之司,入夏身动加喘,肉腠麻痹若虫行。此真阳失蛰,胃阳失护,生生意少,岂攻病药石所宜?喻嘉言先生所谓大封大固,莫令真阳泄尽而暴脱,皆为此也,录严氏(疑“陈氏”之误,编者注)《三因方》。
人参、白术、附子。(《叶氏医案存真·卷三》)
脉小右弦,呼吸不利,喉中有声。入夜神迷昏倦,少腹微胀,二便不爽。自言筋骨如针刺,身重难以转侧。右环跳筋纵,不能伸屈。此皆暴寒入内,周行上下,阳气痹塞。且频年交冬痰嗽,天暖自安。老年肾真衰乏少藏纳之司。水液化痰上泛,寒中少阴,则太阳膀胱之气无以上承而流通宣化、开合失度,枢机悉阻。浊气升,痰饮逆,最忌喘急神昏。若用发散坠降,恐致伤阳劫阴。议进仲景小青龙法,乃太阳表中之里。通营卫,不耗其阳;开痰饮,不泄其气,仍有收肺逆,通膀胱之义。
小青龙汤。(《叶天士医案》)
脉左搏右细,颧赤气喘,昨夜大便后,汗泄,竟夕不安。冬温伏热,阴衰阳冒之象,最属重症。
生地炭、炒麦冬、蔗汁、炙甘草、生白芍。(《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
毛。少阴不藏,温邪深入。喘促汗出,渴不多饮,舌辛(当做本,编者注)似缩,症非轻小。拟用复脉汤,为邪少虚多之治,去姜。
又:舌绛汗泄,齿燥痰腻。热劫津液,最防痉厥。
复脉汤去姜、桂。(《临证指南医案·卷七》)
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深受寒湿,令人喘胀噫哕。水湿结聚,溺溲涩,便难。险笃之症,仿古人暑门方,大顺散主之。
杏仁、炮姜、肉桂、甘草。(《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
某,五二。脉右大弦,气喘咳唾浊沫,不能着枕,喜饮汤水,遇寒病发,此属饮邪留于肺卫。如见咳投以清润,愈投愈剧矣。
葶苈子、山东大枣。(《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某。疮痍疥疾,致气喘咳出血痰,固是肺壅热气。今饮食二便如常,行动喘急,与前喘更有分别。缘高年下虚,肾少摄纳,元海不固,气逆上泛,是肿胀之萌,宜未雨绸缪。
六味丸加牛膝、车前、胡桃。(《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某。肺痹,卧则喘急,痛映两胁,舌色白,二便少。
苇茎汤。(《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某。服三拗汤,音出喘缓,可见苦寒沉降之谬。素多呕逆下血,中焦必虚,而痰饮留伏显然。议治其饮。
桂枝汤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某。服疡科寒凝之药,以致气冲作胀,喘急不卧,无非浊阴上攻。议来复丹。(《临证指南医案·卷八》)
某。热炽在心,上下不接,冲逆陡发,遍身麻木,喘促昏冒。肾真不固,肝风妄动。久病汤药无功。暂以玉真丸主之。
邵新甫按:喘症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先生揭此二语为提纲。其分别有四:大凡实之寒者,必夹凝痰宿饮,上干阻气,如小青龙,桂枝加朴、杏之属也。实而热者,不外乎蕴伏之邪,蒸痰化火,有麻杏甘膏、千金苇茎之治也。虚者,有精伤气脱之分,填精以浓厚之剂,必兼镇摄,肾气加沉香,都气入青铅,从阴从阳之异也。气脱则根浮,吸伤元海,危亡可立而待。思草木之无情,刚柔所难济,则又有人参、河车、五味、石英之属,急续元真,挽回顷刻。补天之治,古所未及。更有中气虚馁,土不生金,则用人参建中。案集三十,法凡十九,其层次轻重之间,丝丝入扣,学者宜深玩而得焉。(《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某。温邪化热,肺痹喘急,消渴胸满,便溺不爽,肺与大肠见症。
淡黄芩、知母、鲜生地、阿胶、天冬、花粉。(《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某。形盛面亮,脉沉弦,此属痰饮内聚。暮夜属阴,喘不得卧。仲景谓:饮家而咳,当治其饮,不当治咳。今胸满腹胀,小水不利,当开太阳以导饮逆。
小青龙去麻、辛,合越婢。
桂枝、半夏、干姜、五味、杏仁、石膏、茯苓、白芍。(《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某。着右卧眠,喘咳更甚。遇劳动阳,痰必带血。经年久嗽,三焦皆病。
麦门冬汤。(《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潘,二九。劳力喘甚,肩背恶寒,饮泛上逆,皆系下元虚损。莫以喘用泻肺等药。
薛氏八味丸。(《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潘毓翁。中年冲气痰升,喘急随发随止,从肝肾本病治,固是地黄饮子,用意在浊药轻投,勿以味厚凝滞痰气,但以质能引导至下,变饮为丸,纯是浊药柔温。若归脾汤甘温守中,养脾之营,更与痰饮冲逆相背。自七月间,反复必有暑湿客气,从呼吸而受。据述肌肤间发丹疹,浮肿甚速,腠膜映红,若但内症.未必有此。思夏秋口鼻受气,上焦先伤,与肝肾本病两途。上焦失解,理必延漫中下,而三焦皆为病薮矣。此胀在乎脉络,不在腑肠,水谷无碍者缘此。况久病大虚,温补不受,必当推其至理。伏邪引动宿病,仲景论必先理其邪,且口渴便实,岂温热相宜?自言怀抱郁结,相火内寄肝胆,如茎肿囊纵,湿壅水渍。勉以三焦气分宣通方,仿古二虚一实,偏治其实,开其一面也。
飞滑石、杏仁、茯苓皮、厚朴、猪苓、通草、白蔻仁。(《叶氏医案存真·卷二》)
气喘痰鸣,鼻窍焦黑。温邪上受,肾真下竭,阴不接阳,神识日迷,皆是衰脱之象。据右脉散大无绪,黄昏面色戴阳,少阴虽绝,当宗河间法,复入清上滋其化源。
熟地炭、淡苁蓉、白茯神、牛膝炭、天门冬、石菖蒲。(《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
气郁单胀,中空无物,卧则气塞,浊饮上冲,渐有不得安卧之象。问其起病之由,多是恼怒动肝,为肝木郁伤脾土。脾失健运,气阻成胀。延及百日,正气愈虚,浊更坚凝,逆走攻肺,上咳气逆欲喘。脘中蕴热,咳出脓血。病根固在脾,今已传及肺部。丹溪曰:养金制木,脾无贼邪之害;滋阴制火,肺得清化之权。目下至要,务在顺气,胸中开爽,寝食不废,便可从容论治。不然,春分节近,更属难调矣。宜先用通上焦法。
紫菀、杏仁、蒌皮、郁金、厚朴、大腹皮、桑皮、茯苓皮、黑山栀。
两剂后,早服肾气丸,晚服四君子汤。(《叶天士医案》)
钱,四一。形神积劳,气泄失血,食减喘促。由气分阳分之伤,非酒色成劳之比。
黄芪建中汤去姜、桂。(《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钱。久咳三年,痰多食少,身动必息鸣如喘。诊脉左搏数,右小数。自觉内火燔燎,乃五液内耗,阳少制伏,非实火也。常以琼玉膏滋水益气,暂用汤药,总以勿损胃为上。治嗽肺药,谅无益于体病。
北沙参、白扁豆、炒麦冬、茯神、川石斛、花粉。(《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任奶奶。风温乃手太阴肺病,与伤寒足经不同,轻剂恰合治上,无如辛散消克,苦寒清火,劫损胃汁,致娇柔肺脏一伤于邪,再伤于药,气郁不行,壅塞喘咳,不饥不饱。此胃气已逆旬日以外,当甘凉生胃津,少佐宣降,不宜重剂。
玉竹、霜桑叶、大沙参、生甘草、甜杏仁、甘蔗汁。(《种福堂公选医案》)
少阴阳虚,饮逆喘急,不得卧,脉微,法宜温纳。
桂苓五味甘草汤加胡桃肉。(《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案》)
沈,二三。晨起未食,喘急多痰。此竟夜不食,胃中虚馁,阳气交升,中无弹压,下焦阴伤,已延及胃,难以骤期霍然。
黄精、三角胡麻、炙草、茯苓。(《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沈,二三。阴虚阳升,气不摄纳为喘。
熟地、萸肉、五味、海参胶、淡菜胶、茯神、山药、芡实、湖莲肉、紫胡桃。(《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施。坐不得卧,胸满气喘,暑风湿气漫处三焦。太阳膀胱不开,邪郁生热,气痹生肿,先议开三焦气分之窒。
杏仁、白蔻仁、滑石、寒水石、猪苓、广皮、厚朴、茯苓皮。(《种福堂公选医案》)
暑风未变成疟,欲呕、脘痹气喘,乃上焦受病。正气久虚,无发散消导,更通大便之理。此乃口鼻受气,与风寒停食不相侔者。
杏仁、花粉、黄芩、苏梗、白蔻、厚朴。(《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
暑属阴邪,一种湿温秽浊之气,胶结于三焦。故苔灰边白,气喘脘结,周身痛难转侧,小溲窒涩而痛,老年精气已衰,恐有内闭外脱之变。
鲜石菖蒲、厚朴、茯苓皮、橘红、白蔻仁、杏仁。
另,服苏合香丸。(《叶天士医案》)
宋。劳损三年,肉消脂涸。吸气喘促,欲咳不能出声,必踞按季胁,方稍有力,寐醒喉中干涸,直至胸脘。此五液俱竭,法在不治。援引人身脂膏为继续之算,莫言治病。
鲜河车、人乳汁、真秋石、血余炭。(《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孙,南仓桥,廿四岁。精损于下,阴中龙雷燃烁莫制,失血后肛疡脓漏,即阴火下坠所致。行走喘促,涎沫盈碗上涌。肾不摄纳真气,五液化沫涌逆,无消痰治嗽之理,扶胃口,摄肾真,此时之要务。
人参、坎气、胡黄连、紫石英、茯苓、五味子、芡实、山药。(《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杂症》)
孙。望八大年,因冬温内侵,遂致痰嗽暮甚,诊脉大而动搏,察色形枯汗泄,吸音颇促,似属痰阻。此乃元海根微,不司藏纳。神衰呓语,阳从汗出,最有昏脱之变。古人老年痰嗽喘症,都从脾肾主治。今温邪扰攘,上中二焦留热,虽无温之理,然摄固下真以治根本,所谓阳根于阴,岂可不为讲究。
熟地炭、胡桃肉、牛膝炭、车前子、云茯苓、青铅。(《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孙。未交冬至,一阳来复。老人下虚,不主固纳,饮从下泛,气阻升降,而为喘嗽。发散寒凉苦泻诸药,恶得中病?仲景云:饮家而咳,当治饮,不当治咳。后贤每每以老人喘嗽,从脾肾温养定论,是恪遵圣训也。
桂枝、茯苓、五味子。
甘草汤代水,加淡姜、枣。(《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汪。脉弦坚,动怒气冲,喘急不得卧息。此肝升太过,肺降失职。两足逆冷,入暮为剧。议用仲景越婢法。
又:按之左胁冲气便喘,背上一线寒冷,直贯两足,明是肝逆夹支饮所致。议用金匮旋覆花汤法。
旋覆花、青葱管、新绛、炒半夏。(《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汪氏。支脉结饮,阻气喘胀,入胁则痛,厥逆为眩。
茯苓、桂枝、半夏、杏仁、郁金、糖炒石膏。(《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王,十九。阴虚喘呛,用镇摄固纳。
熟地、萸肉、阿胶、淡菜胶、山药、茯神、湖莲、芡实。(《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王。产后未复,风温入肺。舌白面肿,喘咳泄泻,小水渐少,必加肿满,不易治之症。
芦根、苡仁、通草、大豆黄卷。
又:淡渗通泄气分,肺壅得开而卧。再宗前议。
通草、芦根、苡仁、大豆黄卷、木防己、茯苓。
又:过投绝产凝寒重药,致湿聚阻痰。两投通泄气分已效,再用暖胃涤饮法。
半夏、姜汁、黍米、茯苓。
又:支饮未尽,溏泻不渴,神气已虚。用泽术汤。
生於术、建泽泻、茯苓、苡仁。(《临证指南医案·卷九》)
王。当年阳虚,浊饮上泛喘急,用真武汤丸而效。因平素嗜酒少谷,中虚湿聚,热蕴蒸痰,目黄龈血,未可为实热论治。议方用外台茯苓饮,减甘草,佐以微苦清渗,理其湿热,以酒客忌甜故也。
茯苓四两,人参二两,苡仁四两,枳实一两,半夏二两,广皮二两。
金石斛八两煮汁为丸。(《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王。秋深天气收肃,背寒喘咳,饮浊上泛。缘体中阳气少振,不耐风露所致。最宜暖护背部,进通阳以治饮。
茯苓、桂枝、半夏、姜汁、苡仁、炙草。
又:早肾气丸,夜真武丸。(《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王。暑风热气入肺,上热,痰喘嗽。
石膏、连翘、竹叶、杏仁、桑皮、苡仁、橘红、生甘草。
又:肺气壅遏,身热喘咳,溺少。
苇茎合葶苈大枣汤。(《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翁,四二。脉细尺垂,形瘦食少,身动即气促喘急。大凡出气不爽而喘为肺病,客感居多。今动则阳化,由乎阴弱失纳,乃吸气入而为喘,肾病何辞?治法惟以收摄固真,上病当实下焦,宗肾气方法意。
熟地、萸肉、五味、补骨脂、胡桃肉、牛膝、茯苓、山药、车前子。
蜜丸。(《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吴。今岁厥阴司天加临,惊蛰节,病腹满喘促,肢肿面浮,寒热汗出。皆木乘土位,清阳不得舒展,浊气痞塞僭踞,故泄气少宽。姑拟通腑以泄浊。
生於术、茯苓、椒目、紫厚朴、泽泻、淡姜渣。(《临证指南医案·卷三》)
吴。气不归元,喘急跗肿,冷汗,足寒面赤。中焦痞结,先议通阳。
熟附子、茯苓、生姜汁、生白芍。(《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吴。浊饮自夜上干填塞,故阳不旋降,冲逆不得安卧。用仲景真武法。
人参、淡熟附子、生淡干姜、茯苓块、猪苓、泽泻。(《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下焦空虚,厥气上逆,喘急短气。
桂都气丸。(《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案》)
下焦阴阳素虚,雪地奔走,寒从口鼻而入,肺受邪则上逆而喘,阳受伤则汗出。由中邪入,表散无益,宣其肺逆,喘缓可救。
桂枝、干姜、杏仁、白芍、五味、茯苓。(《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
向来下部赤疥,湿热下注,本乎质薄肾虚,秋冬微感外邪,肺气失降,气隧为壅。水谷气蒸,变湿气阻,横渍经脉,膀胱气痹,小溲不爽,不司分别清浊,湿坠大肠便稀,痹塞自下,壅逆及上,喘息气冲,坐不得卧,俯不喜仰,甚于夜者。湿与水皆阴邪,暮夜阴用事也。夫膀胱为肾腑宜开,则水通浊泄。初因外感,太阳先受。治不得其要领。孟子谓:水搏激过颡,在人身逆而犯上射肺,则肺痹喘息矣。仲圣凡治外邪致动水寒上逆,必用小青龙汤为主。方与《内经》肿胀开鬼门取汗,洁净腑利水相符。宗是议治。
麻黄八分,桂枝(去皮)一钱,白芍一钱,杏仁(去皮)十五粒,茯苓三钱,甘草三分,炙淡干姜(同五味子一钱捣,罨一夜)一钱。
上午服。(《叶氏医案存真·卷二》)
徐,四二。色痿腠疏,阳虚体质。平昔喜进膏粱,上焦易壅,中宫少运,厚味凝聚蒸痰,频年咳嗽。但内伤失和,薄味自可清肃。医用皂荚搜攒,肺伤气泄,喷涕不已,而沉锢胶浊,仍处胸背募俞之间。玉屏风散之固卫,六君子汤之健脾理痰,多是守剂,不令宣通。独小青龙汤,彻饮以就太阳,初服喘缓,得宜通之意。夫太阳但开,所欠通补阳明一段工夫,不得其阖,暂开复痹矣。且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病细诊色脉,是上实下虚,以致耳聋鸣响。治下之法,壮水源以息内风为主,而胸次清阳少旋,浊痰阻气妨食。于卧时继以清肃上中二焦,小剂常守,调理百日图功。至于接应世务,自宜节省,勿在药理中也。
熟地(砂仁制)、萸肉、龟甲心、阿胶、牛膝、茯苓、远志、五味、磁石、秋石。
蜜丸,早服。卧时另服威喜丸,竹沥、姜汁泛丸。(《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徐,四一。宿哮廿年,沉痼之病,无奏效之药。起病由于惊忧受寒,大凡忧必伤肺,寒入背俞,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病发喘不得卧。譬之宵小,潜伏里,若不行动犯窃,难以强执。虽治当于病发,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今中年,谅无大害,精神日衰,病加剧矣。
肾气去桂、膝。病发时葶苈大枣汤或皂荚丸。(《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徐氏。痰饮上吐,喘不得卧。乃温邪阻蔽肺气,气不下降,壅滞不能着右。议用宣通,开气分方法。
小青龙去细辛、麻黄,加苡仁、白糖炒石膏。(《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牙宣春发,继以喘促,乃肾虚不能纳气归元。戌亥阴火,寅卯阳动,其患更剧。阅古人书,急则用黑锡丹、养正丹之属,平时以温暖下元方法。
人参、熟地、五味子、胡桃肉、熟附子、舶茴香。(《叶氏医案存真·卷一》)
阳伤饮逆,喘急形浮。
真武汤。(《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案》)
杨,六一。老年久嗽,身动即喘,晨起喉舌干燥,夜则溲溺如淋。此肾液已枯,气散失纳,非病也,衰也,故治喘鲜效。便难干涸,宗肾恶燥,以辛润之。
熟地、杞子、牛膝、巴戟肉、紫衣胡桃、青盐、补骨脂。(《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杨,三二。知饥减食,外寒忽热,久病行走喘促,坐卧稍安,此劳伤不复。议从中以益营卫。
九蒸冬术、炙甘草、煨姜、南枣。(《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伊。先寒后热,不饥不食,继浮肿喘呛,俯不能仰,仰卧不安。古人以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今由气分郁,以致水道阻塞,大便溏泄,仍不爽利。其肺气不降,二肠交阻,水谷蒸腐之湿,横趋脉络,肿由渐加,岂乱医可效?粗述大略,与高明论证。
麻黄、苡仁、茯苓、杏仁、甘草。(《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尹,四九。中年衰颓,身动喘嗽,脉细无神,食减过半。乃下元不主纳气,五液蒸变黏涎。未老先衰,即是劳病。
人参、坎气、紫衣胡桃、炒菟丝子、茯苓、五味、炒砂仁。
山药浆丸。(《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张,二七。呛喘哮,坐不得卧,神迷如呆,气降则清。水寒饮邪,上冲膻中。用逐饮开浊法。
姜汁炒南星、姜汁炙白附子、茯苓、桂枝、炙草、石菖蒲。(《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张,三十。幼年哮喘已愈,上年夏令,劳倦内伤致病,误认外感乱治,其气泄越,哮喘音哑,劳倦不复,遂致损怯。夫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以肾主纳气耳。
加减八味丸,每服二钱五分,盐汤下,六服。(《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张,三十岁。此肾虚不纳,冲气上干,喘嗽失音,夜坐不卧。医每治肺,日疲致凶。
早服薛氏八味丸三钱。(《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杂症》)
张,四十。失血五六年,脉虚气喘,不运不饥。治在中下二焦,望其安谷精生,勿许攻病为上。
人参、炙草、白芍、茯神、炒熟地、五味。(《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张,四一。痰饮喘咳,肌肉麻痹,痞胀不堪纳谷,冬寒日甚,春暖日减,全是阳气已衰,阴浊逆干犯上。肺药治嗽,无非辛泄滋润。盖辛散则耗阳,滋清助阴浊,浊阻在阳分,气不肃,为夜不得卧。小青龙意。主乎由上以泄水寒,直从太阳之里以通膀胱,表中里药也。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驱阴邪以复阳,一定成法。
早,肾气去萸换白芍,炒楂炭水法丸。
晚,外台茯苓饮,姜、枣汤法丸。(《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章。凉风外袭,伏热内蒸。秋金主令,内应乎肺。喘咳身热,始而昼热,继而暮热,自气分渐及血分,龈肉紫而肌垒发疹。辛寒清散为是。
薄荷、连翘、石膏、淡竹叶、杏仁、桑皮、苡仁。(《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周,廿三岁。形羸瘦,色枯瘁,身略动必喘息气急。此皆下焦精血已枯,肾气不收,散漫沸腾。凡肝由左升,肺由右降,肾精交夺,升多降少。右背胸胁高突,不得着卧,当此地位,乏前哲成法,可以却病。早上饮人乳,接服附子七味丸。(《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杂症》)
朱,五三。吸气息音,行动气喘,此咳嗽是肾虚气不收摄,形寒怯冷,护卫阳微。肾气丸颇通,形气不足,加人参、河车。(《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