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百病之长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姐说,风为百病之长,这本来就是中医的传统认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甚至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老百姓脱口而出的谚语了。人体正气越虚,感受风邪伤人即越重,甚至有些人体虚喝口凉水,吹阵凉风就得病。接着,宏姐又给我们讲了风邪又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中人体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病症。风邪中经,“邪中于经,即重不胜”。讲到这里,我们必须提到内风,内风是内伤杂病之长。

第四,风为百病之长。宏姐说,风为百病之长,这本来就是中医的传统认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甚至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老百姓脱口而出的谚语了。可是由于近代以来受到西医病理学病原体学说的影响,中医六淫学说被看为“假设概念”,而不为日益科学化的中医所重视,这也是风药逐渐失去用武之地的原因之一。现代的人们普遍重视肉眼所见或显微镜下的实体,而不重视无形的东西。我们举个例子,有三个小孩子,同时掉到水里,其中两个小孩子病了,一个发高热,一个轻微咳嗽,另一个则是什么问题都没有,可见体质的重要,感邪的程度也不同。这并不是说,小孩子掉到水里感染了细菌病毒,而是无形的风寒之邪闭塞了毛孔腠理,甚至侵入了肌肤经脉。人体正气越虚,感受风邪伤人即越重,甚至有些人体虚喝口凉水,吹阵凉风就得病。不少年轻人以为这太不可思议了,因为他们只重视肉眼所看到的,不重视无形的气机升降出入。可那些有经验的智者,就知道里面的道理,往往都会慎风寒。

我们中医认识疾病就不是从这细菌病毒上看,如果细菌病毒能致人死地,那么为什么一场流感下来,有那么多人照样活得好好的。中医重视正气与邪风的关系,《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句老话,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这句话很有意思,纵欲过度、房劳伤肾的人,一场感冒,轻则常年不愈,重则有致命之危。下元肾空虚,邪风伤人就直接伤到少阴肾经,所以我们治感冒,最难治的就是妇女每逢月经时,或者纵欲后喝了冷饮受了凉风,这时,风寒之邪直接趁虚而入,《伤寒论》叫作邪气直接进入三阴。

所以平时在医院里可以看到,有些重病病人一般都不是直接死于原发病,而是因为一场风寒感冒,风气直接进入脏腑骨髓,身体的正气就虚得难以将邪气驱赶出来,这就麻烦了。这在中医里面叫作“少阴伤寒”,要考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歌上说,发表温里两法彰。既要把里面的风寒之邪温散,还需要通过麻黄把它们透出来,这也是用风药治疗大病重病的思路。

接着,宏姐又给我们讲了风邪又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中人体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病症。

风邪犯人首犯肌表,导致卫气失和。汗出或不汗出、恶风、肢体疼痛。

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流涕、咳嗽,咳痰等。

风邪入腠理,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风邪伏于皮下,则可见到风疹,瘾疹,时发时止,皮肤瘙痒。

风邪中络,“邪中于络,肌肤不仁”,手足不能运动,肌肤麻木。

风邪中经,“邪中于经,即重不胜”。风胜行痹,风邪与寒、湿或热邪相合,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故可见到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症。

风善行而数变,易挟寒挟湿,风邪可以由表入里,化热伤阴。讲到这里,我们必须提到内风,内风是内伤杂病之长。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言“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人身之中,五脏六腑皆有阳气生化运行不息,五脏六腑之阳气亢逆变动皆能化生内风,故而《素问·风论》有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胃风等病名的记载。

内风通常包括血燥生风(皮肤瘙痒,脱屑脱色)、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此外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也提到过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积聚日久,亦可阻滞气机,导致阳气运行不畅,亢逆变动而生内风。

现在我们看到,有人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中风病人,发现效果不错,里面用到的就是风药的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