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医学已经成为一项人类社会的事业。但要是离开了医学科学和医学临床实践,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医学科学奠定了人类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科学基础,临床实践使医学的最终目的得到体现和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临床实践肩负着对医学的更多责任和使命。医学目的客观上就是医学临床实践所要追求的目标。
医学有许多现实的目的,如“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病灾引起的疼痛和疾苦;照料和治愈有病的人,照料那些不能治愈的人;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等等。”〔1〕然而,就其最高目的、终极目标而言,只有一个,这就是人。“人本身是社会及其发展等一切事物的目的,社会等一切事物都不过是为人本身服务的手段而已。”〔2〕医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方面,也不例外。对此,康德提出了“人本身就是目的”的著名理论,并做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因此,无论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或是对其他有理性者的,在他的行为上,总要把人认为是目的。”〔3〕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人是医学的最高目的,也是医学临床实践追求的最终目标。
由人是医学的目的,很自然就要追问人在医学方面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内涵。前三者属于形而上学,后者属于伦理学。临床实践的目标就是医学目的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医学大目的下临床实践的具体目标,必然是走在哲学的大道上(本体论、认识论)、走向“治未病”(方法论)、实现人道主义(价值论)。将走在哲学大道上作为临床实践的目标,是基于医学当前的困境,它要求临床实践者,尤其是临床医学家们要比他们的前辈更深地去掌握哲学问题,以更多的逻辑理性思维去认识和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更多的体悟去理解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预计,这将会给临床实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最终会把医学带向光明的未来。将走向“治未病”作为临床实践的目标,是针对临床的整体方法论而言的。因为治病是临床实践的现实要求,而“治疗已病”与“治疗未病”则是两种不同治病路线的选择;服从于医学的最高目的,在战略上只应优先选择“治疗未病”,所以它应成为临床实践的方法论目标。将实现人道主义作为医学临床实践价值论的目标,同样是立足于医学的最高目的而言的。在伦理学范畴,“公正、平等、人道、幸福、贵生”均是同等重要的道德行为原则,然而,在医学领域只有人道是它最要凸出和体现的价值主题;只有真正实现了人道主义,才能为实现其它行为原则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人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
确立了医学的最高目的,确立了服务于医学最高目的的临床实践追求目标,当我们再重新回过头来审察现实的医学目的时,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就会觉得,单纯地精通医学科学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花大力气将医学的最高目的及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思考清楚、思考透彻,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临床实践者的自觉行为。也只有这样,我们在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临床实践之后,才会进入一个更加宏伟、博大的人生和事业新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