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变

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方面的结合,促使医学实现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也预示着预防医学的到来,医生的重点将转向治未病而非单纯治已病,任务的重要方面是帮助病人自助。它们一起共同服务于临床实践,并使临床实践离它根本的目标更近——医学临床实践应走在哲学的大道上,医学是人道主义,医学临床实践应走向“治未病”。

在医学临床实践过程中,为了医治疾病,患者方面与医生方面必然形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医患关系。从医患关系的角度考察医学临床实践的历史,迄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医患关系模式阶段:第一,主动—被动模式阶段。人类在从事医学临床实践的早期,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与疾病作斗争的手段有限,一个人一旦生病,大多数情况是任其自行转归发展,在病人向医生寻求医疗帮助时,医生就将从传统那儿学来的技艺用来对付疾病,至于其中的道理,医生自己可能都说不清楚,所以对病人来说,就只能听凭医生摆布了。医生扮演主动的角色,病人扮演被动的角色。第二,指导合作模式阶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确立,人类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以及随之而来的治疗手段的增多,帮助人们认识疾病、帮助人们选择治疗方法的余地也就大多了,这样就为病人在疾病诊断、治疗上的参与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医生始终在有关处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上占有优势,病人要对疾病的诊疗产生影响,就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此阶段,医生是主动的,病人也有一定的主动性。第三,医患相互参与模式阶段。当代医学到目前,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转归以及预防、治疗的手段等方面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仍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另一方面,众多人文学科的进步,如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和伦理学等,对同样是医学研究对象的人有了更广泛的认识。两方面的结合,促使医学实现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也预示着预防医学的到来,医生的重点将转向治未病而非单纯治已病,任务的重要方面是帮助病人自助。如帮助病人调整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制定良好的个人健康计划并指导其实施,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等等。这就要求医患采取一种新的关系方式,其中,患者应比以往任何阶段都要具有能动性,应当具有足够的理性、知识、技能。通过医生对病人提供专业的帮助,病人就能够自我进行足够的保证基础健康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从医患关系角度考察医学临床实践得出的三个历史阶段,借鉴了帕森斯—霍伦德对病人—医生模式的划分。〔2〕但是,在医学临床实践的实际历史进程中,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必然的发展,代表着医学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同时,三种医患关系模式又常是共存的,也许在它们之间还有更多的亚医患关系模式。它们一起共同服务于临床实践,并使临床实践离它根本的目标更近——医学临床实践应走在哲学的大道上,医学是人道主义,医学临床实践应走向“治未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