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舆论混沌及其潜在性

舆论混沌及其潜在性

时间:2023-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舆论都起始于混沌,此时无法测量其存在的数据,也难以确定其规则性。显露舆论混沌的是腹议和室语两种隐晦形式。在社会舆论萌发阶段,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引起思索,出现潜在的社会意识。腹议是个人意见的萌生,这种意见没有发表出来,还不能称为舆论,但它是舆论的潜伏状态。
舆论混沌及其潜在性_舆论学概论

一、舆论混沌及其潜在性

混沌现象原指宇宙形成前的混乱状态,发生于容易变动的系统,经过连续的衍变产生始料未及的有序性和规则性。社会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初总是处于混沌状态,人们难以识别它的形态和性质。社会舆论都起始于混沌,此时无法测量其存在的数据,也难以确定其规则性。舆论混沌最初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萌动,多以默思对社会问题进行判断,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看法。缄口少言的社会成员形成潜在公众,影影绰绰的情绪让人们感到一种强烈的要求凝聚在他们的心头,但很少听到语言的表达,因为舆论处于酝酿阶段。

显露舆论混沌的是腹议和室语两种隐晦形式。古代哲人发挥了最聪慧的想象力,根据舆论潜在状态创造了“腹议”和“室语”两个概念,形容外界看不到、听不到的意见状态。

腹议包括腹思、腹赞、腹虑、腹诽和心谤,腹诽指内心的不满或怨恨,心谤则指内心的诽谤。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一向为人刚直的大将军灌夫不肯趋炎附势,得罪了丞相武安侯田蚡。田蚡利用灌夫家族人的过失,罗织罪名,要诛杀他全家。前丞相魏其侯窦婴为了营救灌夫一家,在上朝时替灌夫辩解,揭发了田蚡以国戚身份为非作歹、荒淫无度。田蚡便恼羞成怒,反诬说:“天下幸而安乐无事,使田蚡能成为皇帝的贴心大臣。我所爱好的不过是音乐、狗马、田宅;我所养的不过是倡优、巧匠之类人。不像窦婴、灌夫那样,日夜招聚天下豪杰论议,腹腓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在皇帝和太后之间挑拨是非,只盼天下有变乱,他们好立大功。我可不知他们居心何在!”汉武帝最怕别人图谋不轨,当即责令窦婴对簿公堂。窦婴对“腹诽心谤”罪名,无法解释清楚,于是,不仅灌夫被诛灭九族,窦婴也被斩首街头。

在社会舆论萌发阶段,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引起思索,出现潜在的社会意识。腹议是个人意见的萌生,这种意见没有发表出来,还不能称为舆论,但它是舆论的潜伏状态。如果千千万万人都在“腹议”,思考同一个问题,说明舆论已经形成暗流,但如何确定它的存在却是难题。作为隐蔽的思想活动,腹议总要露出端倪,唯一测定的方式是细心观察人们的态度。当人们对一个事物不表示积极的肯定和赞同,标志他的腹议可能持否定态度,反之亦然。对事物表示沉默、暧昧,或观点前后矛盾,都可能是腹议的“气候”。

许多无权无势的群众对恶势力不敢公开反对,便采取腹诽的方式,这种潜舆论像火山爆发前岩浆在地下翻滚,一旦遇到恰当时机,就要烈焰冲天。腹诽既然是社会情绪的发端,不会总停留在“敢怒而不敢言”阶段。思想活动处在无声状态,人们通过眼神、面部表情透露内心的思绪,社会情绪仍可外显。在缺少文化教养的群体中,腹诽很快发展为牢骚,产生零碎而粗鲁的意见。牢骚集结着忧郁或愤怒,通过尖酸的语言把内心的苦闷、烦躁和怒气喷射出来,表明舆论在增长,显舆论即将出现。

牢骚属于潜舆论的粗劣层次,多以非理性的情绪代替冷静的思索,成为解脱烦恼的泄洪闸。它的出现是舆论增长的信号,成为社会的晴雨表。牢骚是舆论显在状态的启动,但它的表达仍然隐蔽,不是亲朋好友、知根知底的人,在公开场合很少听到牢骚。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到处听到同一种牢骚,证明潜舆论已经迈出关键的一步,走出舆论混沌。接着,潜舆论由沉默推向私议,出现室语。

室语是舆论增长的明显征兆,家室成员或亲朋好友聚集在住所或特殊场合,推心置腹地交谈,构成意见交流的“温室”,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安全性。家室的议论不是社会公共领域的意见交换,亲朋间的共鸣不想公开,还没有形成社会舆论。由于意见的私密性不能在公共场所畅谈,仍然是潜舆论的一种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