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属于医学科学实践的临床诊断

属于医学科学实践的临床诊断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准确、及时的诊断往往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从老一辈医学家的经验体会中,我们认识到,要自觉地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指导临床诊断,这也是由临床诊断活动的本质决定的。为了帮助临床医生减少误诊的发生,有必要对误诊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会出现《误诊学》中描述的隐瞒病史、夸大病情、讳疾忌医、盲目求医、迷信权威等等干扰医生视听及判断的情况,从而引起误诊。

临床诊断作为临床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一直受到古今中外医家的重视。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诊断活动经验。为了更好地提高临床诊断的效率和质量,有必要总结出指导临床诊断的一般原则和特殊的细节。另外,也要探讨一下,患者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在谈临床诊断之前,首先应当弄清疾病的概念。人生活在自然界中,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医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一个人能够顺利出生、发育和生长,延缓衰老,减少疾病,自然死亡。健康和疾病是一对矛盾,要保持健康就要求我们的机体对经常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维持一定的适应和平衡,一旦人机体的内在机制或机体同环境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就形成了疾病。临床诊断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判断疾病的预后。

临床诊断活动的实质性含义就是指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各种辅助检查,收集临床资料,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的过程。其基本的要求是全面、准确、及时,与之相对的是漏诊、误诊、延误诊断,这是具体研究临床诊断活动的两个方面。

全面、准确、及时的诊断往往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疾病的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可能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了病人的痛苦以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那么,正确的诊断从何而来呢?

首先,临床医生要有新的正确的诊断思想作为指导。随着医学模式转变来的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诊断思维模式。它要求在诊断活动中要找到疾病发生的最初的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病因,分清哪一方面起主要作用以及其相互关系如何。那种只局限于生物的、心理的或社会的病因诊断都是片面的,常常遗漏许多重要的诊断线索,而在实际诊断活动的某些方面显得无所适从。如目前研究较多的心身疾病,几乎涵盖了各系统的疾病,没有心理、社会方面的认识,是很难单从生物方面找到答案的,这一点应当引起各位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进一步确立新的诊断思维模式,已刻不容缓。

第二,对于临床的各项资料,都要尽可能地亲自去床边收集,而不能道听途说,要自己独立作出判断,而不要人云亦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临床诊断更应如此。作出诊断要有根有据,切不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同时,还要善于不断从自己以及他人的诊断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临床诊断思维。

第三,要充分利用医院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工作制度,如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诊断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要善于利用简易检查手段、现代高科技手段来为诊断服务,但选择时要加强评价,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努力以最简捷、经济、有效的方式,尽快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既敏感又特异的检测手段是我们临床医生最欢迎的,它能使临床诊断达到既证实又证伪的要求。对于使用临床检测手段,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单纯依靠临床经验,拒绝临床检查;一是一味依赖检测手段,不积极从事临床思维。这都是要不得的,对临床治疗实践活动都是有害的。

第五,要善于总结出一定的诊断思维模式来为临床服务,熟悉并掌握临床常用的几种诊断思维模式,提高我们诊断的效率和质量。在刚进入临床时,较多采用的是一种系统化诊断思维模式,有如下特点:(1)全面、系统地采集病史;(2)全面、系统的临床体格检查;(3)有关的辅助检查;(4)作出临床诊断。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会较多地遵循概率模式,就是针对病人的主诉,根据临床经验和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列出几个可能的诊断,再作出选择性提问,然后评估诊断成立的可能性。另外一种常见的诊断思维模式为假说—推理模式,就是针对主诉提出几个诊断假说,然后进行选择性提问、体检、辅助检查,进行验证或否定诊断假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在医学临床诊断领域出现了专家诊断系统,其实质为一分析决策系统,能够帮助医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准确诊断。总之,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医学知识的积累,我们的诊断思维应日臻完善,从而使整个诊断过程变得省时、高效和经济。

最后,从老一辈医学家的经验体会中,我们认识到,要自觉地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指导临床诊断,这也是由临床诊断活动的本质决定的。临床现象纷繁复杂,要达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认识目的,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和方法,才能少走弯路,并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唯物辩证法还要求在具体的临床诊断活动中,对病人所患疾病的认识应从属于对病人整体的认识,而且临床对病人的认识不可能在瞬间或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原则的、个体化的、人性化的诊疗措施来,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诊断第二方面的大问题就是如何减少临床漏诊、误诊、延误诊断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明确一点,由于人的理性的局限性,只要进行临床诊断活动,临床误诊就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但这并不能成为临床医生推脱责任的借口,这主要要看医生为尽可能减少误诊作了多大的主客观上的努力。为了帮助临床医生减少误诊的发生,有必要对误诊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方面刘振华、陈晓红主编的《误诊学》作了很有成效的探索,其基本的观点就是误诊的发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深入研究并把握这些规律,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它们,就能减少误诊的发生,使临床诊断活动顺利地向前发展。下面结合《误诊学》的内容,从三个方面简要讨论这个问题。

(1)误诊发生的原因及其分析。误诊发生的原因粗略可分为患者因素、医生因素、客观因素。患者是医疗的对象,是疾病的载体,有关疾病的信息均要从其获得,但患者本身又是一个活跃的因素,由于其情感体验、认识目的和动机等等不同,有时会成为医生获得有关信息的障碍,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会出现《误诊学》中描述的隐瞒病史、夸大病情、讳疾忌医、盲目求医、迷信权威等等干扰医生视听及判断的情况,从而引起误诊。而临床医生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那么,医生的仪表、语言、情感、道德、思维、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就更能左右临床诊断的进行。像仪表不整、性格傲慢、情感淡漠、语言生硬、感知迟钝、缺乏经验、粗心大意、贪便偷懒、自吹自擂、任意主观臆断等等则成为误诊的祸根,往往造成血的教训。至于客观因素主要是指疾病症状、体征的复杂性,在特定的条件下很难被一下子认识清楚,或由于使用的诊断手段本身的局限性所引起的,这些都应当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

(2)减少临床误诊发生的途径。临床实践过程中,要减少误诊的发生,只能通过综合的办法来达到。对参与诊断的医患双方都应有较高的要求,患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卫生知识、就医水平,医生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避免主观、人为的错误发生。另外,要对疾病进行动态的观察,不断地完善诊断资料,同时,也要求临床发展灵敏和特异性高的诊断手段,不断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

(3)误诊发生后的应对措施。首先,要根据病人病情的发展演变、治疗反馈的结果、临床资料的进一步收集,快速判断出误诊的发生,从而对原诊断作出修正、补充,以进一步指导治疗,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应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得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不再发生误诊!这与前者是同等的重要,也是医生个人及医学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

另外,在诊断活动领域有两种情况,也是值得重视的。一是临床综合征的诊断。临床综合征常以某个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它本身并不一定是某一具体疾病,常常是多种疾病在特定情况下的综合表现,只有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才发生,并重复地在临床上出现,为人们注意到了,将其固定表现描述下来,供人们再认识、再研究,共同研究其病因、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许多临床综合征已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并没有因为其病因不清而忽略它,它常常是临床医生在诊断活动中善于借助的一种工具。只要在临床确立了某个临床综合征的诊断,那么,既往已有的对其的认识和处理办法就可以采用,用来为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服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认识和发现某个临床综合征也为今后的医学研究积累一定的材料,所以,善于识别和诊断以及发现新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医学临床对医学科学的贡献之一

第二种情况是关于试验性治疗。试验性治疗也称诊断性治疗,是人们探索临床诊断的方法之一,但是,它有如下具体的要求:

(1)试验性治疗是临床诊断明确不下来,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办法,必须严格掌握好应用范围,只对一些有成熟应用经验的疾病采用,如结核、疟疾、阿米巴病等,切不可滥用。

(2)治疗结果阳性并不能十分肯定原诊断,必须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如癌肿病人常并发感染,应用抗生素可达到退热的作用,但癌肿本身仍进展。

(3)治疗结果阴性并不能必然否定原来的诊断,如因某些菌株对多种抗生素不敏感,所以,不能由于抗生素无效而否定诊断。

(4)要严密观察用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一重感染等,并事先做好应对之策。

总之,试验性治疗并不是十分可靠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并不完全是临床医生的事,临床患者在认识自身疾病方面,也可以发挥很大的能动性。他可以顺着医生的思路,将与疾病有关的方方面面反映给医生,这一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医生对病人的全面理解,最终也关系到病人的全面确诊。

医学临床实践的深入与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在数千年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人类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诊断手段,然而,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来为临床服务,必须要有正确的诊断思想的指导,要有良好的临床机制来让这些诊断手段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