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论的排他与融合
在整个社会以至某个集团和群体中,普遍存在舆论融合和分化的现象。比如在五四运动时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舆论,同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舆论,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逐步一致,融合为反帝反封建的舆论潮流。而五四运动后,原来统一的舆论又出现分化,出现自由派、无政府主义派和马克思主义派几种不同舆论,这种舆论分化最后走向对抗。
舆论的发展历程说明,当具体的舆论形成后,已被置于各类公众的有机体中,每种舆论就成为舆论环境中的一个因子。面对各种舆论间错综复杂的影响,舆论出现分化、排他和组合是必然的。这种分化和重组的现象,是不同势力和意见联盟的分化和融合,来自公众利益追求的变化和调整。
从某种意义上讲,舆论组合呈现舆论扩散的态势,表现为一种舆论空间的扩展和议论人员的增加。舆论扩散多是群体舆论或众意从局部意见转变为社会意识,当扩散增长到一定程度,公众意见就融合为社会思潮。如果说舆论的生成阶段多局限于小范围内的群体意识,那么,舆论扩散则外显为社会意识的涌动,直至形成民意。在网络时代,舆论扩散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它符合人民的普遍要求,则很容易形成民意。
考察舆论扩散过程,还将发现,舆论扩散通常呈S形曲线发展。即舆论在开始扩散时比较慢,容易遇到障碍;当舆论获得相当多的公众后(占30%左右),扩散速度有可能加快,扩散过程十分顺利。当公众舆论接近于某个“饱和点”时,即在50%左右,除能够形成民意外,扩散速度一般会减慢。
舆论扩散不是一个单向过程,意见从一部分人流向另一部分人,从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呈现多向、多渠道传播并充满反馈的活力。有生命力的舆论一经形成,就充满意见的互动和排他,排他就是舆论分化,将相反意见的人排挤出舆论主体之外。相反意见如果达到一定的议论量,扩大了另一种舆论的声势,则出现另一个舆论融合。舆论的分化这样不断进行下去,使几种不同意见经由求同排异、取长补短,最终融合为一个多数人赞同的意见,出现主流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