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伤寒非尽属湿温

肠伤寒非尽属湿温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伤寒是西医之病,名为传染病之一种。病原为杆状之伤寒细菌,经由口传染,繁殖于小肠,损害肠黏膜,大便及血液中均有病原菌存在。肠伤寒,即中医书籍所称之“湿温”一语,几为近来一般中医所公认。此因伤寒固有之病型多与古人湿温病之记载相同,以故一唱百和,甚谓湿温者伤寒也,或谓中医治湿温之某某方,为伤寒之特效药也,一种说法是肠伤寒即旧时之湿温。

肠伤寒非尽属湿温

中西病名不易互相对照,因西医之病名根据病原而定,中医则或以症状为名,如风病、湿病等,或以时令命名,如春温、夏暑等。若谓西医之某病相当于中医之某病则可,谓中医之某病即西医之某病则不太容易。

肠伤寒是西医之病,名为传染病之一种。病原为杆状之伤寒细菌,经由口传染,繁殖于小肠,损害肠黏膜,大便及血液中均有病原菌存在。其主要症状为定型的发热(亦有不定型者),肠部症状如鼓肠、腹痛、便秘或泄泻,脾脏肿大,舌有苔,发热与脉搏不相称(往往热高而脉不甚数)。至第二周高热稽留时,胸腹发蔷薇疹(亦有发汗疱疹,即结晶性粟粒疹“白”者,或陷于嗜眠、昏聩、发谵语者,若心功能沉衰,或有并发症者,预后多为不良,就中最危险者为肠出血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

以上诸症往往显现于第三周,较轻之症则于斯时渐次热退,诸症缓解,逐渐移行于恢复期而愈,此为其大较者也。然亦有特例,其经过无定型,有所谓“闪电样伤寒”者,体温急骤上升,可毙于八九日之间;有称“弥久性伤寒”者,其经过殊淹缠;有历数月之久,往往衰弱而死。若“顿挫性伤寒”又名“不全性伤寒”,则初起突然发高热,是危重之症状,数日之经过,诸症顿消散而归于治愈。

又有“遥伤寒”,虽患本病至一周或二周,患者自觉症状极轻微,往往不愿就褥,一旦病势陡然增恶,或发危重之并发症等。至若“无热性伤寒”,其经过虽发热亦极低,若无热然。“小儿伤寒”则一般症状较大人轻,呼吸及循环系症疾、肠出血、肠穿孔等,亦较大人为少,而发热弛张则反较重。至于“老人伤寒”,则高热、蔷薇疹、脾肿等均缺如,而极易呈脑症,及呼吸、循环异常等症,致取不良之转归者甚多,又有所谓复发再燃者,伤寒热降至常度以下,或在退热后两周及三周之间,重新热升而发伤寒症疾,是固体内残留毒素未净,适又为新病菌侵入而发,然其持续时间多较原发病时间为短,而预后概良。

【橘泉按】肠伤寒之症状与热型亦不全一致,我人于临床之际,但应认识其固有病型,但其特例盖亦不可不知耳。

肠伤寒,即中医书籍所称之“湿温”一语,几为近来一般中医所公认。此因伤寒固有之病型多与古人湿温病之记载相同,以故一唱百和,甚谓湿温者伤寒也,或谓中医治湿温之某某方,为伤寒之特效药也,一种说法是肠伤寒即旧时之湿温。笔者初亦信之而不疑,近以临证之遭遇愈多,学说之考据亦多,且辄喜与西医会诊,借助彼科学的细菌之诊断,参证之所得,于是知未必尽然,并知真正之伤寒不仅西医无特效药,中医亦无相当之效药也。医师遇此等病时,能知其故,而用药不背辅助自然之原则,亦足臻上乘也。如患者显脉弱心衰者,不仅参、附可以强心,而冰、麝亦可以强心,要在审度时机应付适当耳。若显表证者,发汗亦可以顿挫其热,如里证急而心力体力不弱者,通便亦可以减轻肠道症状,或谓伤寒病小肠生疮,故绝对不可用下药,此亦不可一概而论。盖笔者迩来之治验,有屡经润下而愈者,有始终助心而转归佳良者,亦有以发汗解热而愈危重之并发症病者,兹将临床治疗经过之数例,记述于后,以供同志之参考焉。

[《国医砥柱》1941年第2卷第12期第9-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