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驱虫剂(肠寄生虫驱除药)

驱虫剂(肠寄生虫驱除药)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理:据《科学》第30卷11期华西大学药学系李正化、陈思义两氏之报告,谓本品之水浸液中,提得一种结晶性物质,对蚯蚓之毒效极强,有驱虫作用,约为生药量之0.22%,此结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加热至200℃,开始破坏,变为棕色,在300℃时,则变为黑色,定性分析后,始知为有机钾盐,含钾量25.67%。

驱虫剂(肠寄生虫驱除药)

1.使君子(异名:留求子、风稜御史)

学名:Quisqualis indica.L

基形:东印度原产,使君子科蔓生木质常绿植物,我国南方暖地均有分布,干高二丈余,叶卵圆形,前端尖锐,对生、全缘、夏秋茎端叶腋抽出长花梗,著红色总状花,下垂如穗状,结多角形坚果,果仁供药用。

果壳黑褐色、纺锤形,长约3~4cm,径约1.5~2cm,外具五棱,棱与棱间成凹形,坚硬而滑泽,内部仁肉色白微黄而柔软,有油脂,仁肉供药用,选其肥大色白而多油脂者为上品。

性味:油样微甘(甘温无毒)。

成分:含一种结晶性物质,系由“帕尔米青酸”及“搿利摄利独油酸”等而成,与脂肪油25%等,其他未详。

效用:蛔虫驱除药。(古代经验:健脾胃,除虚热、杀脏虫、治五疳、疗泻痢、溲浊、疮癣、小百病)

药理:据《科学》第30卷11期(329页)华西大学药学系李正化、陈思义两氏之报告,谓本品之水浸液中,提得一种结晶性物质,对蚯蚓之毒效极强,有驱虫作用,约为生药量之0.22%,此结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加热至200℃,开始破坏,变为棕色,在300℃时,则变为黑色,定性分析后,始知为有机钾盐,含钾量25.67%。

适应:小儿蛔虫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病。本品味甘无毒,适宜于小儿。

用法及量:去硬壳用其仁肉,作煎剂或散剂,每日4~6克顿服。

处方:使君子肉六克,水300毫升煎取100毫升,食前顿服。

友人叶心铭医师之经验云:“余自1931年起开始应用本品,供驱蛔之用,以其味甘,且无副反应,故认为儿童驱蛔之良药。煎剂之制法:取切细之使君子仁(新鲜者呈白色效更佳)1000克,加水5000毫升,温浸两小时后,煮沸一刻钟,过滤,滤液浓缩至500毫升,待冷后,加入防腐液(安息香酸1克,碳酸氢钠1克,甘油100毫升,乙醇100毫升)200毫升,放置经夜,再过滤,滤液中加入凉开水至1000毫升,成人每日顿服6毫升,10岁以下之儿童减半,连用3日。(此报告见《医药学》3卷5期P114)

2.大蒜(异名:葫、荤菜、天师葫)

学名:Allium scorodoprasum L.

基形:百合科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叶狭长如带,夏日抽出圆形肉质长花轴,上缀伞形白色带紫花,花间杂以珠芽,其地下鳞茎供药用,又供食用,叶及花轴嫩时均可作茹,臭气强烈。

性味:臭特异,辛辣。

成分:含有一种配糖体Glucominal,有效成分为恶臭的含硫性挥发油,其他如Phytin.arginin果糖无水物等,本挥发油有强力的杀菌作用。

药理:含硫之挥发油对于细菌作用,以0.5%水溶液对窒扶斯菌5分钟完全死灭,又用大蒜汁加入细菌培养基中约3%比例,对于各种细菌,可以完全抑制其发育。

效用:健胃整肠,镇静理气,灭菌消炎。可驱除肠内寄生虫,用于细菌性肠疾患、伤寒、痢疾等,还可用酒制成提取物作钩虫驱除药,效果可靠云。

《荷兰药镜》云:驱涤虫用大蒜切细空腹吞下二三瓣,连续数日,其臭气攒透刺激涤虫,且增进肠之蠕动,致虫不能吸附肠壁,随大便而下,然须兼用泻下剂,则效更著,如患蛲虫则捣大蒜如泥,用沸水泡,乘热熏蒸肛门,虫死而自下云。又本品兼具利尿发汗之功效,治水肿,用于黏液质之水肿、小便不利者有卓效。

文献:

(1)大蒜浸液治百日咳

保加利亚的内科医生华西来夫(Vassilcff)试用大蒜浸液于小儿百日咳两百例,颇有效验。他的记录中说,大多数的病例内服大蒜浸液三四天就见效,痉挛性的咳嗽和呕吐渐渐停止下来,食欲也渐增进了,营养也好转了。在这两百个例子中,没有一个出现并发症,有些病例因同时患了扁桃体炎的关系,所以服用本药较少,有些孩子不肯多服本药,但也出现了治疗上的功效,只不过效力比较缓慢罢了。

大蒜浸液的制法很简单,就用生大蒜球根,剥去皮膜,把一瓣一瓣的大蒜切成小片放在碗内,用沸滚的开水泡浸,大约经过10个小时后滤过去渣,再加白砂糖或蜂蜜二三十克,每小时一汤匙(15毫升),多些也不妨,大约10岁的小孩,每天用大蒜40克,泡水250毫升,5岁的用25克,1岁左右的用15克,但冲开水一律用250毫升,每天服8~10次,成人可用60~80克的大蒜。须连续使用三四个星期。家庭中如有小儿患了百日咳,其他的小儿也可用本药预防。华医师曾见两个小儿仍被传染,但病势很轻,咳嗽时间亦很短,本药既可治疗又可预防。(《医师世界》2卷1期,杨士达译稿)

(2)治疗慢性肠炎痢疾,曾见“健康报”译载苏联医家的临床经验,谓大蒜对于慢性肠炎下痢,无论是细菌性或原虫性的慢性痢疾,均有良好效果,用法是捣烂作浸液加矫味料,成人每日二三球,多些也可。

(3)大蒜浸出液作蛲虫患者的灌肠剂。用大蒜切细,沸水浸12小时后以纱布滤过(约20%浸液),乘温(与体温相等)作保留灌肠,一日2回,每回约60~100毫升,有卓效。

古代记载:大蒜能散痈消肿,驱虫止疟,下气消谷化肉,去水伏邪恶,宣通温补,疗疮癣,解瘟疫,止霍乱腹痛、蛊毒、溪毒、沙虫,并捣贴之,熟醋经年者良。

笔者经验: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肠鸣腹泻,用生大蒜黑烧、研细粉,每服1.0克,日三四回,有效。

又钩虫,用生大蒜切细粒,每日3回,每回1克,空腹时用温开水吞下,晚间服盐类泻剂取泻下,或隔一日泻下之,连服4日为一巡疗,间三五日,3巡后再验大便钩虫卵,3~5次后轻症大都全治。

用法及量:每日10~30克,去外膜,生吃效更著。醋渍大蒜(苏州的酱菜店有售,称糖醋大蒜)亦好,煮熟或煨熟的大蒜辛辣气较减,可以多吃些,更为有效。

处方例:大蒜100克,阿魏50克。捣烂,加雄精适宜,为丸如绿豆大,外以朱砂为衣,瓷瓶密贮,每服2~4克,日服三四回,食前开水送吞。主治:急慢性肠炎,下痢,鼓肠及肠道寄生虫等。

德制新药:亚力山丁(Allisatin)及阿路斯(Alius)(Sando),日新医学社,二药均是大蒜为主剂。

3.石榴(安石榴、丹若、若榴、酸若榴)

学名:Pnrica granatum L。

基形:安石榴科落叶乔木,叶对生,长椭圆形,全缘,有光泽,干高八九尺,初夏开赤朱色花,果实球形,熟则裂开,现出不整齐肉红色种子,分酸甜两种,可供食用。其树皮及根皮为驱虫药,在七八月间剥离干燥后供药用。

性味:酸涩,有收敛性。

成分:“阿尔卡洛依独”(Alcaloidum),其成分为“泼来坦林”(Pelletierin C9H15No)、伊舍泼来坦林(Isopelletierin C9H15No)、梅替儿泼来坦林(Metrycpelletierin C10H7No)、普舍优独泼来坦林(Psou-dopellerin),其他尚有“孟尼之笃”“单宁”等。果汁含有林擒酸、枸橼酸、转化糖等。

药理:日本村上氏《药理的生药学》328号载,以泼来坦林做绦虫实验,用0.9%生理盐水将泼来坦林稀释成1∶10000溶液,放入绦虫5~10分钟,即见绦虫运动停止而死亡。

效用:石榴树皮及根皮为绦虫及钩虫驱除剂,果实之煎汁作扁桃体炎及咽喉炎之含漱料,除口臭有效。

古代记载:杀蛔虫、寸白虫,止泻痢、下血、脱肛、带下、崩中。内服本品(根皮)作驱虫剂后,应服盐类泻下剂。

用法及量:削去外皮,用其内层皮质干燥者作煎剂,每日10~20克,小儿依年龄递减,作驱虫药,先一日以盐类下剂泻之,第二天早晨空腹顿服,下午再服泻剂。

处方:新鲜石榴树根皮60克,捣烂,沸水一斤半浸一天,入陶器锅煮取360克,去渣过滤,分3次服,每半小时服一次,药后4小时,再服泻下剂(绦虫驱除方)。

文献:石榴皮碱为石榴树皮或根皮中的有效成分,石榴果皮亦可作驱虫药,但因含大量鞣酸,对胃刺激甚大,易致呕吐,故不便使用。

本品乃石榴皮全赝碱之鞣酸盐(PelletierinaJannecs),为淡黄色无臭之粉末,味涩,易溶于酒精,略溶于水,其作用为麻痹绦虫,对猪肉绦虫尤效,对短小绦虫无效,其功效略次于绵马(即中药之贯众)。

本品对于中枢神经,初期兴奋之,后期麻痹之,对于视神经特具毒性。对于横纹肌先使强直(作用如藜芦碱),而后麻痹之(作用如康毗箭毒)。用其治疗量后,常有眩晕,用中毒量则致恶心、呕吐及腹泻。反射初则亢进,后则肌软弱,此时常发抽搐及强直等。亦呈瞳孔散大,及视觉异常。最后肌麻痹,呼吸肌麻痹乃其致死的原因。(禁忌与绵马同)

用法:投药时,对于病人之准备,见绵马项下,本品常一次顿服0.25克。30分钟内随给予泻剂(《现代治疗学》)。亦能中毒致死。故中药应用亦宜审慎。

【橘泉按】此指石榴根皮中提出的有效成分“泼来坦林”(Pelletierin)而言,此有效成分的毒性能麻痹绦虫,若用过量则患者

4.苦楝皮(异名:川楝皮、楝树根皮)

附苦楝子(异名:金铃子、川楝子、楝实)

学名Meliajaponica Dor。

基形:楝科落叶乔本,干高二三丈,羽状复叶,小叶长卵形,锯齿缘,夏月开淡紫色花,后结球形椭圆之核,果实冬月成熟,呈黄色,树皮及根皮与果,均可供药用。

性味:有特异臭味(苦寒有小毒)。

成分:含有单宁质与一种苦味质,与西药之“括矢亚木”有效成分相同[近缘植物之台湾苦楝皮中含有“买尔搿恶新”(Margosin)苦味质]。

效用:根皮为绦虫及蛔虫驱除药,外用涂疥疮。

果实治心腹疝痛,蛔虫腹痛,果肉捣烂涂冻疮,树皮茎叶或花煎汁用作菜蔬烟草等害虫驱除剂。

(古代经验:泄热、治疝痛、杀三虫、疗疮疥)

适用于肠寄生虫(绦虫、蛔虫)之心腹疝痛,兼作苦味健胃剂。

用法及用量:根皮去外面污层薄皮及内部木质根骨,取中皮,干燥,每日5~10克,作煎剂,3回分服,果实(苦楝子)同量,作健胃剂,每日3~4克。

新药:Saureran为日本长命研究所研制,系以苦楝皮与海人草等为主剂之蛔虫驱除药。

处方例:

1.楝根皮酒:楝根皮细切100克,60%酒精500毫升温浸7天,绞渣过滤,仍加60%酒精至500毫升。作健胃用,每日2~6毫升。作驱虫用,每回6~12毫升顿服。

2.川楝子(酒煮去皮核)、延胡索(醋炒)等份为细粉,每回3~15克(蛔虫腹痛)。

[《新中医药》1950年第1卷第10期第10-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