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休与拳参混淆原因的探索
各地中药市场供应的蚤休(或称重楼),它的原植物都是蓼科的拳参或紫参,而蚤休则只流传于民间,草药医、蛇医自采自用,叫做“七叶一枝花”。
拳参和紫参是两种极为有效的中药,为什么充做蚤休,埋没了它们固有的作用呢?为了纠正名实,发掘中药,充分利用这些有效药材,更好地为人民保健服务,试以本草学的观点,探索它们互相纠缠的原因,并提出积极研究中药的意见。
1.蚤休:收载于《神农本草经》,还有蚩休(《名医别录》)、螫休(《日华子本草》)、紫河车(《图经本草》)、重台、白甘遂、草甘遂、重楼金线(《唐本草》)、草河车(民间)、七叶一枝花(《本草蒙筌》)、三层草(《本草纲目》)等异名。它的基本来源为百合科王孙属轮叶王孙的一种,拉丁学名为Paris polyphylla Smith,系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大,表面褐色,有环节,断面粉质白色。茎一枝直立,茎顶有叶轮生,小叶长椭圆形,呈卵状披针形,四五片至七八片,叶的变化很大,或成掌状复叶,排成一层,亦有两层至三层的。花着生于顶端,单朵,花梗长,花瓣绿黄色。蕊紫红色,药黄色,花柱长,向外反卷,因此有金线重楼、七叶一枝花、重台、三层草等别名。
它的异名“蚩休”“螫休”,都表示其有解蛇虫毒的功效,其他的别名都能形容其茎、叶、花蕊和根茎的形状。再来看看历代本草学者对它的描述:苏恭《唐本草》说:“一茎六七叶,似王孙,鬼臼、蓖麻辈,叶有二三层,根如肥大菖蒲,细肌脆白。”韩保升《蜀本草》则谓:“药似鬼臼、牡蒙(指王孙),年久者二三重,根似紫参,皮黄肉白。”宋代苏颂说得更具体,谓:“叶似鬼臼、王孙,作二三层,六月开黄紫花,蕊赤黄色,上有金线垂下,根似肥姜,皮赤肉白。”李时珍云:“重楼金线,处处有之,生于深山阴湿之地,一茎独上,茎当叶心,叶绿色如芍药,凡二三层,每层七叶,夏月茎头开花,一叶七瓣,有金丝蕊,长三四寸,王屋山产者有五七层,根为鬼臼,苍术状,外紫中白。”蚤休的根茎花叶,诸家本草都记述得很清楚。
2.拳参:拳参是蓼科紫参属植物拳参的根茎,拉丁学名为Polygonum bistorta L.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捩曲,黑棕色,根生叶丛生,茎生叶无柄,披针形,锐尖头,基部心脏形,托叶鞘状,秋季梢头抽圆柱形花穗,密生淡红白色的小花。它的地上部分,与蚤休是截然不同的,根的外形虽可能有些相似,但蚤休根内面白色,拳参和紫参的根的内面呈红棕色,这是可以区别的。
拳参始见于宋《图经本草》,苏颂说:“生淄州田野,叶如羊蹄,根似海虾,黑色,土人五月采之为末,淋渫肿气。”这味药有收敛止血、止下利之功,苏联已收载于药典。
3.紫参:《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又名牡蒙。紫参的拉丁学名为Polygonum tenuicole L.《吴普本草》说:“紫参一名牡蒙,生河西或商山,团集生根,黄赤有文,皮黑中紫。”梁代陶弘景说:“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又说:“今方家皆呼为洪牡蒙,用之亦少。”唐代苏恭说:“紫参叶似羊蹄,紫花青穗,其根皮紫黑,肉红白,肉浅皮深,所在有之;牡蒙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亦紫色,根苗并不相似,虽一名牡蒙,乃王孙也。”李时珍云:“紫参、王孙,并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
4.王孙:《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王孙的拉丁学名为Paristetraphylla A.Gray。《吴普本草》说:“楚名王孙,齐名长孙,又名海孙,吴名白功草,又名蔓延。”并云:“蔓延,赤文,茎叶相当。”陶弘景说:“今方家皆呼为‘黄昏’,云‘牡蒙’市人少识者。”
唐代苏恭引陈延之《小品方》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孙,徐之才药对有牡蒙无王孙,此则一物明矣。李时珍云:“王孙叶生巅顶,似草河车(指蚤休)叶,《神农本草经》及《吴普本草》,紫参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参为牡蒙,其王孙并无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孙下乃云又名牡蒙,且无形状,唐代苏恭始以紫参、牡蒙为二物,谓紫参叶似羊蹄,王孙叶似及己,但古方所用牡蒙皆为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非紫参也。不可不辨别。李又云:“唐玄宗时,隐民姜抚上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耳’。”据此牡蒙乃王孙也。盖紫参主治血证、积聚、疟痢,而王孙主治五脏邪气、痹痛,疗百病之文,自可推也,苏恭引《小品方》牡蒙所主之证乃紫参,非王孙,故今移附于紫参之下。”
【橘泉按】本草王孙的记载,复杂迷离。①《吴普本草》所举之异名,已甚费解。②陶氏则据方家皆呼为黄昏,以意度之,认黄昏即王孙,因此又给王孙添了两个别名黄昏、牡蒙。李时珍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怀疑,他说:《神农本草经》与《吴普本草》记载紫参一名牡蒙,其王孙并无牡蒙之名,而陶氏乃云又名牡蒙,因此把苏恭所引《小品方》牡蒙所主之症——金疮破血、生肌止痛、赤白痢,移附于紫参之下,这是他的独具卓见处。但《小品方》牡蒙所主之症,即是紫参,那么苏恭所据以为牡蒙、王孙为一物之语,不攻自破。李不仅不加纠正,而仅凭甘守诚“旱藕者牡蒙也”一语,竟又据此“牡蒙乃王孙也”,又将旱藕并入于王孙,是其千虑之一失。即此看来,王孙的异名和它下面的功用是有问题的。
那么蚤休与拳参的纠葛究竟与上述情况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蚤休和王孙是同科同属的植物,外观上非常相似,而拳参和紫参也是同类的药用植物,它们之间的形状既相似,功效又相近,采药的药农很难做严格的区别,这是可以理解的。且据调查发现,蚤休的原植物既有拳参又有紫参,而草药医所用的“七叶一枝花”里既含有蚤休也有王孙。
2.紫参原来是牡蒙,因陶弘景之说而牵涉到王孙。据李时珍云,古方所用牡蒙皆是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而陈延之《小品方》牡蒙一名王孙,实际上仍然是止血止痢的紫参,李氏把它移附于紫参之下是正确的,但李又说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这有可能为《小品方》用的是紫参而名为王孙。由于这一纠缠而将紫参、拳参当做王孙、蚤休之用,似乎历史已很久,可是王孙、牡蒙早已不用了,唯蚤休则一直在被应用。
3.蚤休的根,韩保升说“形似紫参”。至于王孙的根,《唐本草》亦说“皮肉皆紫色”。实际上王孙与蚤休的根的内部是白色。似乎这时候已经混淆了。紫参在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有“下利腹痛者,紫参汤主之”的条文。后人因不识紫参为何物,注家竟有疑紫参是桔梗之误者。(《金匮要略》是宋代王洙在馆阁蠹简中发现的,因残简脱漏,下利腹痛误作下利肺痛,注者不加考核,望文生义,将错就错,曲解为大肠移热于肺而肺痛,因疑紫参是桔梗之误)
4.吴其浚云:“蚤休,通呼为草河车,亦曰七叶一枝花,为外科要药。滇南谓之重楼一枝箭,以其根老横纹粗皱如虫形,乃作虫篓字,亦有一层六叶者,滇南土医称其性味大苦大寒,入足太阴,治湿热瘴疟下痢,与本草书微异。滇多瘴,当是常用药也。”据调查了解,云南地区中药用的重楼,确是蚤休。而云南现在所用的“草血竭”又名“土血竭”,则是拳参属植物的根茎。它既有“血竭”之名,无疑是表示它有活血止血之功,可以设想云南这两种药名是从群众的实践经验中得来的,恰巧结合了实际,因而把它们区分开来了。
5.功用方面:蚤休主治“热病惊痫,痈疽和蛇毒”,民间俗谚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男的治疮疖,女的治奶花(乳痈)。”说明了它有很好的清热解毒、解痉等作用(蚤休根的成分:含有蚤休苷及派列斯替宁等苷类)。紫参则主治大热、吐血、衄血、血痢、痈疽诸疮,同样可清热解毒,并具收敛止血作用。拳参主治为外用“淋渫肿气”(拳参根的成分含有鞣质、还原糖、树脂、树胶、黏液质、淀粉等),苏联用于肠炎下利,含漱治口腔炎症,也是一种清凉消炎收敛药。其实验结果与我国《图经本草》所载功用不谋而合,可见古人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因为这些都是清凉性解毒消炎药物,所以长久地误用,不至于发生问题。况且中医应用大都是复方,更不易发觉。唯因此而埋没了紫参和拳参,却是重大的损失。
紫参、拳参、蚤休、王孙等药用植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各有它固有的医疗作用。其所以纠缠混淆的缘由,主要原因在于中医中药分工后,脱离了联系,过去中药工作者仅凭传统的直接经验,缺乏理论知识作指导;中医工作者只凭书本知识,缺乏直接的实践认识。陶弘景在《本草纲目·序例》中曾感慨地说:“医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之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这些都是我国过去历史条件所造成的。
总之,蚤休和拳参相混淆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混淆的时期似乎已有长久的历史了。这里仅据历代本草的记载和民间(草药医)的实践,参照近代药用植物的知识与苏联医学文献做了初步的探索。不当之处,希读者指正。可是中药类此种情况还不在少数,今后应如何积极加以整理研究,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整理和研究中药必须密切结合实际、结合历史,才符合中药研究工作的需要。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都有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知识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人的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直接经验时,如果符合“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其错误。
[《江苏中医》1960年12期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