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小板低面色浮肿

血小板低面色浮肿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查骨髓示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均增生减低,外周血血红蛋白7.0~7.3g/L,白细胞×109/L,血小板20×109/L,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用环孢素及输血治疗1年,病情得缓未愈而转至我处,求中医药治疗。嘱服中药1周后停西药及输血。加参三七6g,以化瘀生新及加强摄血升血小板之功,西药已全停,中药以此方出入已达8个月,不输血,外周血已基本正常。

案1 鲍某,男,53岁,南京江宁人。

●初诊 (2013年10月6日)

患者因乏力头昏晕,全身散发紫癜月余,而于2012年11月10日入南京某医院住院诊治。经查骨髓示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均增生减低,外周血血红蛋白7.0~7.3g/L,白细胞(2.2~3.2)×109/L,血小板20×109/L,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经用环孢素及输血治疗1年,病情得缓未愈而转至我处,求中医药治疗。此时病已年余,面色萎黄少华,时或齿衄,四肢仍稍有出血紫癜及红疹,查血示红细胞3.93×1012/L,血红蛋白7.0~10.5g/L,白细胞4.5×109/L,血小板5.7×109/L,贫血已基本控制,但血小板仍低而有皮肤黏膜出血症状,怯寒腰酸冷,大便时溏。苔薄舌略淡而多裂,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气血双亏,气血生化乏权,气不摄血。嘱服中药1周后停西药及输血。药方如下:

熟地15g  山茱萸10g 补骨脂10g 菟丝子15g

当归10g  白芍12g  丹参15g  炙黄芪20g

炒白术12g 陈皮6g   大枣4枚  炙甘草3g

●二诊

服2周后复诊,精神好转,面色已有血色,原方又加石斛15g、女贞子15g,以加强滋补肝肾之阴,以育阴助阳而化气也。

●三诊

加参三七6g,以化瘀生新及加强摄血升血小板之功,西药已全停,中药以此方出入已达8个月,不输血,外周血已基本正常。现仍在巩固观察中。

●四诊 (2014年8月19日)

近查白细胞4×109/L,红细胞4.8×1012/L,血红蛋白135g/L均已正常,仅血小板仍低,为36×109/L。单用中药治疗已近1年,面色红润,精神体力如常人,无出血症,苔脉可,拟步原意巩固之。药用:

生熟地各10g 山茱萸12g 女贞子15g    墨旱莲15g

补骨脂10g  菟丝子15g 仙鹤草15g    虎杖15g

羊蹄根15g  生白术12g 西洋参6g(另煎) 参三七6g

鸡血藤15g  大枣5枚  焦山楂12g    炙甘草3g

30剂。

【按】本案患者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谓之“慢髓劳”。本案病机为肾亏脾乏,后天不生,先天无藏,骨髓枯竭,无以化血,以致脾肾失协,相火内动,热自内生,入阴迫血,加之脾虚失统,而发紫癜、齿衄。病久阴损及阳,故怯寒腰冷,大便时溏。气血俱虚,不能上荣,故乏力头晕、面色萎黄。终见阴阳两虚、气血双亏之象。故陈松育施以气血双补,阴阳并调,培脾土以填补精髓,调阴阳而促髓化血,如此脾肾相协而生化无穷矣,并佐以祛瘀凉血之品,以解其标。

案2 朱某,女,14岁,江苏句容人。

●初诊 (2014年2月18日)

患者2007年始有贫血,查骨髓示增生减低,诊断为再障。经服用环孢素、司坦唑醇等治疗而病情得以缓解,至2014年又复发而仍以西药治疗。刻下白细胞3.8×109/L,红细胞2.16×1012/L,血红蛋白73g/L,血小板19×109/L。呈中度贫血貌,无出血症,苔薄微黄,舌略淡,脉沉细带数,自觉神倦乏力,冬天怯寒而夏天怕热。证属脾肾两虚,气血双亏,久病阴阳两损,由气入络。拟方益肾养血,益气健脾化瘀生新为法。药用:

生熟地各10g 山茱萸10g 补骨脂10g 菟丝子15g

女贞子15g 墨旱莲15g  虎杖15g  鸡血藤15g

丹参15g  炙黄芪15g  生白术12g 茯苓12g

仙鹤草15g 参三七6g  焦楂曲各10g

此方出入(后加当归、党参、阿胶等)调治半年,西药已全停,血常规已正常。

【按】本案与前案相同,亦为“慢髓劳”,不同之处在于本案患者年幼,但总以病程漫长,以虚为主,并以面色萎黄、苍白之贫血貌贯穿始终。脾肾亏虚为本病之本,补肾健脾当为治疗基础。同时注意分期论治,初期以凉为主、中期以平为期、后期以温为贵、末期以热为要。本案中陈松育以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焦楂曲等健脾益气;熟地、山茱萸、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墨旱莲等滋补肾阴,阴中求阳;当归、阿胶、鸡血藤、仙鹤草、虎杖、丹参、三七等养血活血,化瘀生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