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某,女,63岁,江苏江阴人。
●初诊 (2011年9月)
患者于2011年5月因头昏乏力不规则低热伴轻度贫血,于无锡某医院血液科诊治,经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瘤,而在同年9月求诊于我。刻诊面色萎黄少华,神倦乏力,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苔薄黄腻,舌淡边有齿印,脉滑弦数。证属肝经痰火内结,兼气阴两虚。拟方清肝化痰,解毒散结,佐以滋肝肾、益气健脾。药用:
夏枯草15g 泽漆15g 玄参15g 山慈菇12g
法半夏10g 蜈蚣2条 天麦冬各15g 浙贝母10g
西洋参6g(另煎) 灵芝10g 生白术12g 生地15g
山茱萸10g 谷麦芽各12g 生甘草3g
上方出入已服用四年半,现检查已完全正常。患者活动自如,能操持家务。
【按】患者为恶性淋巴瘤,面色萎黄少华,神倦乏力,舌淡边有齿印,为气阴两虚之象;脉滑弦数,肝经痰火内结之象。陈松育治以益气健脾,清肝化痰解毒散结,佐以补肝肾方药出入四年半,患者行动如常人,疗效甚佳。
血液病中医论治简述
陈松育时常教导,血液病大多病因复杂,虚实并存、变症多端,忽急忽慢,易于反复。然究其病候而言,不外“出血、贫血、瘀血、感染”之四端。以此为纲,于临证中或可总领病机,不至迷惑。然此四者于临床中有独见者,亦可相杂并见。如出血者多兼贫血、瘀血等。究其治法而言,陈松育谓“出血者当止、贫血者当补、瘀血者当化、感染者当清”,此为总法也。于具体疾病中,因病机各异,还须参合他法。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者,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剧,常伴有严重感染、内脏出血;慢性者,发病慢、贫血、出血、感染均较轻。
临床多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症。其中贫血为本,出血、感染为标。
本病多现气血两虚之候,但总以肾气亏虚为根本病机。临床中在补气养血同时,不忘补肾填精。先天之精,赖于后天滋养,故陈松育治疗本病,首重脾肾。脾健肾充,气血化生则无忧矣。陈松育曾告诫:“有形之血不可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因此于本病治疗时,须处理好补气和养血的轻重缓急关系。同时,本病后期多因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之症时,虽宜温补,但切忌过温过热,“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此之谓也。若久病舌暗淡而紫,西医检查有骨髓纤维化则重在化瘀生新,及益气、补肾、活血,以养血生血。
急性危重气阴两损,又当益气养阴凉血止血,益气固脱为先。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型,多发于儿童。起病急,大多数于起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病史,部分伴有畏寒、寒战、发热等症。全身皮肤瘀点、瘀斑、紫癜,严重者可有血疱及血肿形成,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可出现内脏出血。慢性型,多见于成人。起病隐匿,多于常规查血时发现,出血轻而局限,但易于反复发生,较难治愈。
临床多以出血为主症。以“治火、治气、治血”三者为治则。实火清泻、虚火滋阴;气实多疏、气虚多补;血热用凉、血瘀用化。然本病急性者总以疫毒内侵为病机所在,慢性者总以阴虚火旺为病机关键。陈松育常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肾水充足,虚火自灭。然“离经之血即为瘀”,又当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使血归常道。但又须谨记本病终以出血为本,化瘀之力不宜过强,防力猛堤溃、出血再犯。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本病病因不明,其症以贫血为主,可伴有感染、出血。陈松育认为,病位在髓,病机以髓枯为本、气血不足、毒蕴血瘀为标。治疗以补虚为主,佐以祛邪。在低中危阶段,当以补虚扶正为主,以期“扶正以祛邪”,在中高危阶段,又以祛邪解毒为要,以达“邪去而正安”。针对本病,陈松育还强调“养髓造血”。而养髓之法,重在补肾健脾。脾健则生髓有源,肾充则造血不竭。
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前者以补脾肾与凉血祛风为大法。病久则必夹瘀,又当佐以化瘀生新及养血祛风。
后者以尿色呈酱油或浓茶色,且常与睡眠有关为主症,常伴有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有明显的发作期和缓解期,两期常交替发生。发作期以湿邪内蕴为主,缓解期以气血亏虚为主。
陈松育强调,在本病分型时,以“黄疸”和“酱油尿”有无来判断。有则为急性期,无则为缓解期。缓解期,“缓则治其本”,治疗以补虚益损为先;发作期,“急则治其标”,以清肝凉血清热利湿为要,若伴有瘀血者,参以化瘀之品;后者少佐益气健脾,升提固摄,正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再则本病当注意忌用味酸之品,适当佐以增加碱性固涩止血之药。
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本病起病隐匿,症状多变。常有面色红赤、面如醉酒,乏力头晕、皮肤黏膜暗红、肝脾肿大等症。病位在骨髓,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虽病因多端,但病机总以血瘀气滞,血气有余为主。一般病初属实,久则气血渐耗,瘀滞愈甚,可见虚实夹杂之症,后期骨髓衰竭,血气微弱,以虚证为主。陈松育每多以活血化瘀及清泻心肝之火为法而治之,兼补肝肾之阴,佐以凉血之品。如此骨髓复、癥瘕消、瘀滞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