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难治之症。本病证型多变,治疗复杂。本人自1973年以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内科血液病房,配合从事中医治疗工作,经治此病,达400余例,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此病的中医常用治法简介如下。
一、益气养阴解毒法
此法为急性白血病无其他并发症时最为常用之治法,适用于气阴两虚证。临床主要表现为神倦乏力,面色无华,盗汗自汗,舌淡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急粒、急单等。
常用药物:黄芪、黄精、生地、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龙葵、白花蛇舌草、仙鹤草、干蟾皮等。若气血虚明显,加人参小剂量常服。
病案举例:余某,女,60岁。因发热乏力,贫血40余日,经骨穿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幼单44.4%),于1973年12月26日住院。入院时外周血象:血红蛋白20%,红细胞1.25×1012/L,白细胞1.38×109/L,原幼单32%。入院后用CAP方案治疗至1974年2月5日,白细胞下降至0.9×109/L,血红蛋白<20%。红细胞0.94×1012/L,血小板40×109/L,复查骨髓象原幼单30.4%。病情危重,停用化疗,改用中药治疗。药用:红参6g,北沙参、生地各30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玄参12g,天冬10g,五味子3g,白花蛇舌草60g,龙葵30g,半个月后病情好转,血红蛋白62%,红细胞2.77×1012/L,白细胞8×109/L,原幼单细胞消失,无临床症状。服上方40余剂,住院2个月完全缓解而出院。
二、养阴清火化痰软坚法
此法适用于阴虚痰火型。临床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见有瘰疬痰核,面赤升火,盗汗,舌红或舌胖有齿印,苔薄黄腻,脉滑数或细数。多见于急淋、急粒、恶性淋巴肉瘤等。
常用药物:夏枯草、半夏、泽漆、贝母、牡蛎、海藻、黄药子、玄参、沙参、天冬等。若胁下癥积,肝脾肿大者,加莪术、鳖甲等。
病案举例:李某,男,38岁。因头昏乏力,低热20余日,于1975年9月23日入院。血象:红细胞1.87×1012/L,血红蛋白68g,白细胞4.1×109/L,血小板40×109/L,幼淋1%。骨髓象:原淋+幼淋44.6%,确诊为急淋。
患者低热盗汗,头昏,颈、颌下、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黄豆,无压痛及粘连,肝肋下1cm,面赤升火,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数。入院后化疗用OP方案,后MP3周,中药每日1剂。药用:夏枯草15g,半夏10g,牡蛎30g,黄药子15g,蟾皮6g,玄参、生地、天冬各15g。服上方加减出入1个月后,复查血红蛋白109g,白细胞6.9×109/L,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30×109/L。低热、盗汗等症状消失,浅表淋巴结不肿大。11月10日复查骨髓,原淋+幼淋为0。病情完全缓解出院。出院后间断服中药,并化疗维持缓解,至1977年2月缓解16个月后复发,二次入院后,单用化疗,未获缓解而死于颅内出血。
三、滋阴降火凉血法
此法适用于阴虚血热型。临床表现为低热、盗汗、衄血、斑疹,舌红少苔或苔黄,脉细数等。多见于早幼粒,及各类急性白血病并发DIC者。
常用药物:生地、牡丹皮、犀角(或大剂水牛角)、玳瑁、赤芍、墨旱莲、茜草、紫草、仙鹤草、参三七、龙葵等。若大出血,气随血脱者,加人参。
病案举例:赵某,男,20岁。于1974年9月17日入院。经检查确诊为淋巴肉瘤细胞型白血病。入院后用COP方案3个疗程,血象及骨髓象未有进步,至10月26日病情恶化,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加重,胸前及下肢出现散在出血疹,3日后又增鼻衄且量多,并有齿衄,胸腹下肢出血斑疹密布成片。已呈并发DIC之象。立即加服中药,以滋阴降火,凉血化瘀止血。药用:生地30g,牡丹皮、赤芍各15g,栀子10g,紫草15g,茜草20g,另参三七6g(分次吞服)。后因神萎,脉虚,加服红参6g,参三七改云南白药(1瓶分4次服),日服2次。4日后出血得以控制。停中药3日又有少量新出血点及鼻衄,再服上方1周,病情稳定,肝脾肋下未触及,浅表淋巴结仅左腋下可扪及蚕豆大小1个。精神转振,能下床活动。后转养阴清火、化痰软坚之方,配合化疗,获缓解。
四、清气凉血泄热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白血病并发感染,属气血两燔证者。临床表现为高热持久不退,汗多,口渴,舌红绛或光剥少津,苔黄或灰黑,或有口腔溃烂,或现神志昏迷,或有衄血,发斑,脉细数。
常用药物: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生地、牡丹皮、石斛、升麻、大青叶、青蒿等。若伴肛门脓肿、溃烂,加马氏青敷(青黛、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等)外敷;若神志昏迷,加牛黄丸或至宝丹内服。
五、滋阴清热法
此法适用于白血病发热属阴虚者。临床表现为低热不退(37.5~38.5℃),潮热盗汗,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常用药物:青蒿、鳌甲、地骨皮、沙参、生地、牡丹皮、石斛、虎杖、龙葵等。
病案举例:刘某,男,59岁。因高热乏力10日,经检查确诊为急粒,于1978年3月6日入院。经COAP方案化疗,并用多种抗生素治疗,而发热始终不退,白细胞从24.2×109/L降至1.6×109/L。而配用中药升白细胞,至4月14日,白细胞回升至4.1×109/L,而高热仍不退,体温39~40℃,汗多。舌中光剥红绛,根边有黄苔。至此,高热已40余日。证属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营阴耗伤。药用: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生地15g,石斛12g,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青蒿各15g,升麻10g,后又加黄连、芦根。药服10剂而热势显减,转为低热(37.6~38.4℃)。转方滋阴清热,药用:青蒿、鳖甲、沙参、石斛各12g,麦冬10g,大青叶15g,龙葵30g,生甘草3g。药服5剂,体温正常。后转益气养阴解毒之方,配合化疗而获完全缓解,于8月23日出院。
六、扶正清热法
此法多用于邪盛正虚,正不胜邪,久热不退,病情危重之症。临床表现为高热日久不退,神萎虚衰,脉虚大或细数无力。多见于急性白血病并发严重感染,贫血严重,白细胞殊低者。
常用药物:红参、黄芪、生地、麦冬、当归、虎杖、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或板蓝根)、青蒿等。若热型起伏,有寒热往来之象,加柴胡、黄芩;若便秘腑气不通,苔焦黄者,去黄芪、当归,加大黄。
病案举例:顾某,女,20岁。因头昏乏力月余,经检查原红+早幼红36.8%。原粒+早幼粒17.6%。确诊为急性红白血病,于1973年12月30日入院。入院后经化疗,病情恶化,1974年2月28日起,高热,38~39℃,白细胞下降至1×109/L,贫血严重,血红蛋白30g/L,红细胞1.9×1012/L,用多种抗生素乏效。中药始用疏表清热,继用和解清热,均不效。至3月17日,患者因久热不退而呈神萎,脉虚数之象。转方扶正清热,药用:红参6g,黄芪12g,当归10g,生地、金银花各15g,虎杖30g,青蒿15g,板蓝根30g。服10剂后,体温正常,全身症状好转。后转益气养阴解毒抗癌之剂,配合化疗,至5月6日,复查骨髓象已完全缓解,于6月3日出院。
七、补肾益气生血法
此法适用于肾亏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为神倦乏力,头昏头晕,脱发耳鸣,脉细弱等。多见于化疗后骨髓抑制,全血减低(白细胞减少为主)。
常用药物:熟地、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黄芪、党参、女贞子、黄精、虎杖等。
病案举例:马某,男,18岁。因发热头昏乏力,于1973年8月18日入院。经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淋。用AT173与醋酸泼尼松治疗。用药1个疗程后,白细胞从62.5×109/L降至1.7×109/L。患者神倦乏力、头昏耳鸣,脱发。即投中药内服,药用:补骨脂、枸杞子、女贞子、党参各15g,虎杖20g,石韦15g。用药16日后,白细胞回升至5.6×109/L,坚持化疗AT173共3个疗程,后改用盐酸柔红霉素、阿糖胞苷3个疗程,达Ⅰ级缓解。缓解43日后因感染复发而自动出院。
八、运脾化湿和胃法
此法适用于湿困中焦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泛恶呕吐,脘痞,苔腻。多见于化疗后消化道反应。
常用药物:藿香、厚朴、苍白术、半夏、砂仁、茯苓、陈皮、谷芽。若苔黄腻,口苦,有胃热之象者,加黄连、竹茹、芦根等。
曾用此法治疗因用较大剂量AT173(每日15mg/kg×5)引起的严重消化道反应者3例,均有效。其中1例服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失,能坚持化疗3个疗程结束。有1例作预防用药,在化疗的同时服用本方,则未出现消化道反应。
上述急性白血病常用的中医治疗八法,对提高白血病的缓解率,减缓化疗的毒副作用,确有较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