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大道相通。”通过一些案例,可以悟出许多大道。
上海科技馆很有名,而其旁边阴差阳错出现的一个小池塘,更因为初期被人冷落,若干年后一下子出名了,而且很出名。乃至成了教育人类的天然课堂。
从20世纪末说起,科技馆原址原是一片农田,因为农田灌溉需要,早先人工挖了一条灌溉河渠穿流而过,将附近张家浜的河水引入农田灌溉。2000年,科技馆建设时,正赶上APEC会议定在上海举行,国际会议马虎不得,考虑到诸国元首要来,随从浩浩荡荡的,必须建一个大的停车场。时间匆忙,施工方赶忙从河渠的岸边挖走了大量土方,临时填出一片方正的土地,建成了停车场。而那边挖土处则成了一个大水坑,因为两头有活水流动,无心栽柳,变成了一个小池塘。
后来,人们在其周边栽了些树木,目的只是遮遮羞,别让人看见这个不规则的大水坑。会议结束了,它也就被人们遗忘了。未料,正是人们的“遗忘”,给了大自然“休养生息”的机会,六七年后,当年的水坑逐渐成了栖息着诸多野生动物的池塘,形成了大上海城区里屈指可数的一块自然而成之“小湿地”。
据生态专家调查,在这片连周边树林在内约3万平方米的湿地里,可以看到乌桕、旱柳、香樟等树木已成气候,树林里开着紫色野花,小池塘里更是生机盎然,池塘边芦苇丛生,黑水鸡在悠游,小青蛙在蹦跳。池塘里还有食蚊鱼、鲫鱼等。包括一些原以为已在上海灭绝了的野生物种等,各种野生动植物不少于170种。其中,野生植物超过55种,昆虫不下70种,鸟类20余种,有人还曾记录到有3种蛙类、4种鱼类和2种兽类。不少物种,在一般的公园、绿地难得一见。可以说是中心城区内唯一一处有两种以上野生水鸟繁殖的开放式湿地,而正是人类的“不知道”和“遗忘”,造就了这片湿地。
很快,一批专家聚集于此,他们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现在天天在讲要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那么,恢复生物多样性最好的措施是什么?就是人类少干预。聪明的人类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界本身却充满着远胜于人类智慧的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多么充满哲理。这不正是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最好的印证?自然生态小环境也给了我们医生很多的思考,人类在维护健康,修复疾病伤损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真的无所不能吗?显然是错误的,或者说狂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