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通二补,鼓舞胃气

三通二补,鼓舞胃气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心病患者阳气阴血不足,脏燥阴亏,血道涩滞,故治疗贵在宣通,用药从通络、通痹、温通入手,与补心气、补心阴兼施,鼓舞胃气。由于胸痹之病机为“阳微阴弦”,故胸痹通阳宜温,此乃治之关键。“宜温”不是指温补之法,而是温通之意,即胸痹通阳遣方用药宜用温热之品,不宜过用苦寒或过多苦寒之药,其目的在于免伤已虚之阳,有助于气化以通阳。气血为人之根本,贵在流通,所以无论属虚属实,均应配合运用理气活血药。

由于心病患者阳气阴血不足,脏燥阴亏,血道涩滞,故治疗贵在宣通,用药从通络、通痹、温通入手,与补心气、补心阴兼施,鼓舞胃气。

胸痹之病机为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致心脉痹阻不畅。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阳气以通为用,阳气在人体中有重要作用,诸如人的体温、人的生命活力以及五脏的气化功能都是与阳气的作用分不开。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阳气走而不守,内通脏腑,外达肌腠皮毛,上行清窍,下走四末,无所不至。它运行不息,又贵乎通畅无阻,然而痰浊、瘀血、水饮等阴邪之辈又常成为阻遏、蒙蔽阳气的因素,致使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诸多病症的产生。由于阳气的痹阻,又会导致痰浊、瘀血、水饮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危重证候的产生。胸痹病位在胸,胸为阳位,其气如日照当空,清空旷然,胸阳更是宜通不宜阻,同时胸背乃心肺之廓,《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由此可知,言胸中如天,阳气用事,实乃指心肺之阳气。心主血脉,主神志,依赖于心阳,心阳通则血脉充盈而神明正常;反之阳气痹阻,则血脉不通,神失所养。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皆依赖于肺之阳气,肺气畅则宣降正常,治节有度;反之则宣降失司,气精不布,喘息咳唾。由此可见,心肺阳气宜通宜畅。

当冠心病患者出现阵发性心胸刺痛,痛引肩背,或胸闷气短、心悸、舌质紫暗,是心血瘀阻的临床表现,应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以疏滞,改善心肌供血,心绞痛就可得到缓解,常用丹参、鸡血藤、红花、桃仁、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等。赵老临证认为用血府逐瘀汤为好,若患者兼见气短、自汗等症,宜在活血通络药中适当加扶正药味,如人参、黄芪、当归等,通补兼施。

冠心病患者如表现胸闷痰多、心悸气短或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淡胖嫩、苔白腻者,是属于心阳不宣,脾阳不运,寒凝血脉,痰浊内生,阻遏胸阳。治宜宣痹通阳,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桂枝、丹参、枳实、党参、干姜、甘草为宜。

由于胸痹之病机为“阳微阴弦”,故胸痹通阳宜温,此乃治之关键。胸痹素本阳虚,阳虚则寒,且多为阴邪致病,故当以温药治之。反之,若以清开宣之,则阳气更窒。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用药20种,多以温药为主。“宜温”不是指温补之法,而是温通之意,即胸痹通阳遣方用药宜用温热之品,不宜过用苦寒或过多苦寒之药,其目的在于免伤已虚之阳,有助于气化以通阳。

气血为人之根本,贵在流通,所以无论属虚属实,均应配合运用理气活血药。冠心病虽多表现为心气不足,但阴阳互根,心气久虚,未有不致心阴亏虚,故赵老每用麦冬、太子参气阴双补,以宣心胸之阳而补心之气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