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临床上狭窄或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常以一种为主。最常累及二尖瓣,占患者的50%~60%,其次为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损害、单纯主动脉瓣病变。三尖瓣常与二尖瓣或主动脉病变同时发生,风湿性肺动脉瓣病变则极少见。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
中医学虽无风心病的病名,根据心悸、气急、水肿、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痹”,亦可归属于“惊悸”“水肿”或“喘证”等范畴。
●病因病机
赵老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认为本病的病因外为风湿之邪侵袭,内为脏腑虚损,其病机演变过程可分述如下。
风湿外侵,心体受损;禀赋素虚,屡受风寒湿邪侵袭,邪气入络迁延不愈,痹阻经脉;或因风湿入脉,郁而化热,心营为之病变,气血运行不畅。盖人体气血之循脉皆赖于脏腑之气,尤依仗于心气之鼓动,心脏负担过重,心体受累而致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或急性活动期。
邪痹心脉,心血瘀阻,而致心悸、胸闷、胸痛。心主血,其华在面,心脉瘀阻,则面部两颧紫红,口唇青紫。心肺同居上焦,心血瘀阻,则肺气不利,痰阻血瘀,血不循常道,故气急、咳嗽、咳痰、咯血。心血瘀阻,心气虚弱,心阳不振,病延日久,心肾阳衰,寒水不化,上则凌心射肺,下则膀胱开阖不利,而见心悸如脱,气短喘息,四肢厥冷,小便不利。阳气衰败,阴液欲脱,瘀血痹阻心肺,可出现心胸憋闷,气短难续,咯吐血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危重证候。
●辨证论治
赵老认为风湿性心脏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证。由于正气虚弱,易招致外邪侵袭,而感受外邪又往往加重心功能不全及诱发风湿活动,加重瓣膜损害,故心功能代偿期应注意扶助正气,预防感冒。扶助正气主要为补益心气,温通心阳,使血脉畅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心阳根于肾阳,故补益心气,温通心阳勿忘脾肾,健脾则水谷精微上奉养心,肾气充足则心肾之阳协调共济,以温煦脏腑,运行血脉,气化津液。赵老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 急性起病,病势较重,迅速出现胸闷、心慌、气喘、脉律失常等表现,一般分为,风寒湿、风湿热合邪阻痹心脉,因而赵老常辨证为2种证型。
(1)风寒湿入侵:主要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心悸。舌苔薄白腻,脉浮紧或结代。
(2)热毒侵心:表现为发热,咽红肿痛,皮肤红斑,关节红肿酸痛,伴心悸心慌,咳喘气粗,咳吐黄稠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薄黄或薄腻,脉浮数或结代。
2.慢性期 起病缓慢,病程长,以胸闷心慌为主要表现,重症者,伴有短气,咯血,水肿等症状。心血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白,脉虚弱或沉细。针对本病慢性期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赵老常将其分成以下几型。
(1)心血瘀阻
症状:心悸,胸部刺痛或闷痛,舌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脉涩为主证。或胸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苔少而润。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桃红饮加减。
(2)心肺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久咳不已,咳喘少气,动则尤甚,易感冒,胸闷,痰液清稀,声音低怯,头晕神疲,自汗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补肺,养心安神。
处方:八珍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3)心脾两虚
症状:心慌气短,面色㿠白或萎黄,头晕目眩,手足麻木,神倦乏力,面浮足肿,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血。
处方:归脾汤加减。
(4)心肾阳虚
症状:心悸怔忡,形寒怯冷,面色㿠白,两颧紫红,气短似叹息状,腹胀,四肢不温,自汗尿少,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阳利水。
处方:真武汤加减。
(5)阳气虚衰,血瘀水停
症状:口唇发绀,两颧暗红,胁下痞块,颈脉曲张,爪甲青紫,胸闷胸痛或脘腹胀痛,心悸气短,下肢浮肿。舌紫暗或瘀斑,脉细或涩。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处方: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桂枝加减。
3.危重期
阳衰阴脱,阴阳离决
症状:气促憋闷,端坐呼吸,或咯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或咯血,烦躁不安,极度焦虑,四肢厥冷,面色灰白,口唇发绀,大汗出,皮肤湿冷,心悸如脱。舌紫,脉细数欲脱。
治法:回阳救逆固脱。
处方:参附龙牡汤加减。
本期是最严重的阶段,失治误治,则病情恶化,生命殆尽。以西医药急救为主,中药治疗为辅。情况紧急时用独参汤:红参9克,急煎吞服。也可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待厥逆纠正后再随证施治。
●医案实录
案一:叶某,女性,51岁。2009年11月17日初诊。
主诉:反复胸闷30年,加重1周伴喘促、浮肿。
现病史:患者30年前开始出现活动时胸闷气闭,症状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经休息可缓解,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经济情况未予治疗。之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2005年于外院行“联合瓣膜置换术(二尖瓣、主动脉瓣)”,术后恢复可。出院之后规律服用“氢氯噻嗪片25毫克每日1次口服,螺内酯片20毫克每日1次口服利尿,地高辛片0.125毫克每日1次口服控制心室率,华法林片1.875毫克每日1次口服抗凝治疗”。期间患者可从事一般体力劳动,胸闷气短症状不适未再发作。1年前患者一般体力劳动后再次出现胸闷气短不适,性质基本同前,伴双下肢浮肿,以夜间或活动后明显,夜间平卧后胸闷气短明显伴喘促,取坐位后缓解,感腹胀,到多家医院就诊,给予调整“氢氯噻嗪片25毫克,每日2次口服,螺内酯片40毫克,每日1次口服联合利尿”应用,胸闷气短、全身浮肿症状均未见改善。遂前来求治。
刻下患者胸闷气短,心慌乏力,偶现胸背疼痛,面部、下肢浮肿,纳差腹胀,神志清楚,语声低微,尿少,大便稀薄,夜间平卧后气短喘促明显。舌质暗淡,舌苔薄腻,脉象沉细无力。
辨证:心脾虚弱,水湿内停。
治法:养心健脾,理气利水。
处方:党参15克,丹参15克,黄芪30克,生白术12克,茯苓20克,车前草15克,泽泻15克,炒葶苈子20克,制香附12克,木香9克,当归15克,炙甘草12克,生薏苡仁15克,炒薏苡仁15克,生麦芽12克,大枣15克。7剂。
二诊:2009年11月24日。服上药7剂后,心慌乏力、气短症状好转,胸闷、胸痛仍作,纳差腹胀,面部、下肢浮肿渐消,小便量渐多,大便不成形。舌转淡红,舌苔薄腻,脉象沉细,较前有力。守上方去生薏苡仁,炒葶苈子改12克,加:焦山楂、神曲各15克,葛根15克,毛冬青15克。7剂。
三诊:2009年12月1日。心慌乏力、气短、胸闷的症状基本控制,胃纳量好转,面部浮肿已退,下肢浮肿见消,便质改善。自诉夜寐不安,胃中寒冷。舌质淡红,苔白薄腻,脉象沉细。嘱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片各减半量,予上方去炒葶苈子、车前草、泽泻,葛根改为煨,加:干姜9克,合欢皮30克,夜交藤30克,泽兰12克,陈皮9克,炒石榴皮15克。7剂。
四诊:2009年12月8日。服上药后,胸闷气短基本控制,失眠多梦改善,胃中和,面肢浮肿基本消退,大便成形。自诉有口干感,嘱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片各减1次口服。予上方去泽兰,加太子参12克、龙眼肉9克、川石斛12克。7剂。
【按】根据心脾两虚,水湿停留的基本病机,以养心健脾,理气行水为法,用四君子、归脾汤合泻水汤加减组方治疗。党参、丹参、黄芪补益心脾之气,丹参活血养血,利气血运行,促进水湿运化;白术、茯苓、车前草、泽泻健脾益气,利尿渗湿;炒葶苈子、香附、木香、麦芽泻水消肿,宽胸理气;当归、大枣养血补心;煨葛根、炒石榴皮实大便;焦楂曲、干姜、陈皮健脾开胃;合欢皮、夜交藤、龙眼肉养心安神。上药后,心脾功复,气血有源,心脉得养,水湿得运,诸症好转。
案二:赵某,女,72岁。2010年8月4日初诊。
主诉:胸闷心慌反复发作近10年,加重伴浮肿、喘促3个月。
现病史:患者2001年开始患心脏病,短气乏力,胸部疼痛,心中慌乱,咳痰不利,痰中带血,午后微有潮热,腹内胀气,小便短少,面目及肢体浮肿。至当地医院诊断为心肌缺血,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心房纤颤、慢性心力衰竭。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出院后口服地高辛、氢氯噻嗪片等药物。3个月前患者感冒后,胸闷气促发作,夜间不能寐,平卧后喘促加重,下肢有浮肿,一般行走无法胜任,遂前来求治。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病20年。
刻下症见患者胸闷气短,乏力心慌,纳差,头晕失眠,恶心,腹胀纳差,双下肢浮肿,面色晦暗,舌质暗紫,舌苔薄腻,脉象弦细结代。2010年心脏彩超见: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中度返流,主动脉瓣少量返流。心电图见:房颤,ST-T波改变。脑钠肽:461微克/毫升。
辨证:心脾两虚,瘀血水停。
治法:补益心脾,化瘀行水。
处方:党参15克,丹参15克,太子参9克,黄芪30克,生白术12克,茯苓15克,炒葶苈子20克,制香附12克,檀香9克,车前草15克,陈皮9克,当归15克,炙甘草12克,益母草15克,五味子15克,麦冬15克,生麦芽12克,炒酸枣仁15克。7剂。
二诊:2010年8月11日。服上药后,小便量明显增多,心悸症状明显减轻,食量增加,精神好转,浮肿减退。恶心、腹胀有改善。舌质暗淡,苔薄腻,脉弦细。守上方,加:枳壳12克,藿香梗、苏梗各12克。7剂。
三诊:2010年8月18日。服上药后,胸闷、心悸症状明显控制,头晕、失眠好转,下肢浮肿渐消。舌质好转,苔薄白,脉弦细。上方继服14剂。
【按】根据病因病机,以益气养心,化瘀行水为法。党参、丹参、太子参、黄芪益心气,养肺气,健脾气,有利于通利心脉,肺气输布;麦冬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清心除烦;五味子敛阴生津,宁心除烦,合炒酸枣仁安神助眠;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丹参功同四物,补血活血,凉血除烦;檀香理气活血,调脾利肺,宽胸开胃;炒葶苈子宽胸利水,豁痰理气;生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陈皮行气运脾,调中开胃,燥湿化痰;制香附调理气血;炙甘草补益心气,和中缓急。故用上方后,心脉渐通,胸闷气短明显好转,水湿健运,下肢浮肿消退,健脾燥湿,脾气得运,湿气得化,腹胀有所改善;心气复,气血通畅,头晕、短气消失,面色好转,脉现和,病证缓解。
(宋 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