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性心肌炎心悸多久能恢复

病毒性心肌炎心悸多久能恢复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虽无病毒性心肌炎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学“心悸”“胸痛”“胸痹”等范畴。慢性病例多有心脏扩大、心肌间质炎症浸润及心肌纤维化形成的瘢痕组织。正虚感邪是本病的发病特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在于素体正气不足,复感邪毒,侵及心脏而发,使气血阴阳两虚,肺失濡润,脾失温煦。故赵老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损伤为主的急性、亚急性、慢性炎症。临床出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心肌损害的全身性症状,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之初,极易引起忽视。但是临床常因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许多患者迁延不愈,形成慢性心肌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学虽无病毒性心肌炎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学“心悸”“胸痛”“胸痹”等范畴。赵老治疗此病,提出“扶正祛邪,顾护脾胃”的治疗大法,特别对于病毒感冒的初期,要重视休息和调摄。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已知有20余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常见有柯萨奇病毒(甲组和乙组),还包括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肝炎病毒(甲型、乙型和丙型)等。国内本病的病原主要是柯萨奇病毒,其次是埃可病毒和腺病毒。4岁以下小儿发病较多,初期或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儿童的发病率尚不知道,许多轻症病例可能未被发觉。在病理表现上,病变以心肌为主,心包、心内膜常同时受累。病变分布可为局灶性、散在性或弥漫性,主要为心肌细胞水肿、溶解、坏死及随后发生的纤维化,间质及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慢性病例多有心脏扩大、心肌间质炎症浸润及心肌纤维化形成的瘢痕组织。侵犯心包可有浆液渗出,后期粘连缩窄。侵犯传导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病情轻重悬殊,自觉症状较检查所见为轻。多数在出现心脏症状前数日或3周内有上感或其他病毒感染疾患。1/3~1/2患者在心肌炎症状出现前数日或1~3周有前驱症状,表现为感冒样症状或胃肠道症状,有发热、全身不适、咳嗽、咽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常伴肌痛、关节痛或皮疹。心肌炎表现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仅表现心电图异常。一般病例表现为精神萎靡、苍白、乏力、多汗、食欲不振或伴恶心、呕吐、上腹痛等。年长儿可自诉头晕、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或疼痛。重症除上述症状外,尚出现水肿、活动受限、气急等心功能不全症状。有时发病急骤,突然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脑缺氧综合征。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素体虚弱(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内伤及外邪侵袭(感受病毒),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赵老认为体虚是发病的根本,外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虚感邪是本病的发病特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在于素体正气不足,复感邪毒,侵及心脏而发,使气血阴阳两虚,肺失濡润,脾失温煦。在其病变的过程中,虚是病变的根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居中州,斡旋气机以运四旁,脾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心气心血依赖脾胃的生化和统摄。脾健胃和则气充血旺,脉搏充盈。正气充足,邪不可干。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则致心气心血不足。脾气受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郁阻,血脉被遏而致心血不畅,心神不宁,故呈现虚中夹湿及虚中夹痰的病变。故赵老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

赵老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是较为复杂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主要是以下八字大纲“顾护脾胃”“分期辨证”。

1.顾护脾胃 赵老认为温毒感染是本病的外在条件,正气不足是本病的根本。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以心脏本身气阴不足为主,标实以湿热、痰阻、血瘀为甚。在治疗上,赵老常说由于受感染病毒的影响,医家常用大量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却不知该类药物苦寒伤阳伤胃,伤阳则寒凝血涩不行,伤胃则脾胃运化失调,湿从内生,聚湿生痰。尤其是素体亏虚,气血虚弱,胃肠素虚之人,更是不耐受寒凉药物。因而有“虚虚”“实实”之弊。因此,治疗上应该紧紧围绕着“虚、毒、湿、瘀、痰”辨证论治。虚是本质,多以气阴两虚为主,所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化瘀解毒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思路。病证结合,整体出发,扶正祛邪,时刻顾护脾胃。

首先,针对病邪用药,一是解除表证,宜选用清轻灵动之品,祛邪外出而助升脾胃清气,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芦根、桑叶等;二是清火解毒,该类药物宜药众而量少,发挥协同作用避免过寒伤胃,中病即止,常用药有黄连、栀子、石膏、知母、贯众、大青叶、板蓝根等;三是清除内邪,常选利湿化痰,活血化瘀之品,如陈皮、半夏、竹茹、丹参、红花等。由于本病病程较长,所以治疗过程中顾护胃气非常重要。顾护胃气也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健脾益气,常用党参、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等;二要芳香宣达,常用藿香、佩兰、砂仁、苏梗、厚朴花等;三要注意升降配伍,常用枳壳、陈皮、瓜蒌皮、杏仁等以恢复脾胃气化。

此外,病毒性心肌炎还要分期辨证,急性期主要是热毒炽盛,用药相对寒凉,配伍健脾和胃之品,此时,健脾和胃药物用量要小,区分主次。后遗症期,正邪相持,故健脾益气养阴与清热解毒并重。而慢性期,则以健脾补肾为主,重在培补正气,防邪深入。

2.分期辨证 病毒性心肌炎病程较长,且易迁延反复,分期论治是在把握基本总体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对病变发展转归全局性认识的较高层次的纲领,有助于未治之先,把握全局,预测疾病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赵老根据该病的临床不同表现,按病程治疗,分为四期,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后遗症期。

(1)急性期:在疲劳,情志不畅等“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温热毒邪乘虚侵犯卫表,内犯于肺,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心悸胸闷,咳嗽,咽喉肿痛,心烦急躁,尿黄,舌尖红,苔黄,脉律不整而数等,治宜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用连葛四参汤(黄连、葛根、苦参、沙参、丹参、太子参)加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因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早期之传变,多是由肺传心,由表及里,故应重用清热解毒之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贯众等。初期一定要及时治疗,防治传变,有变防甚,引起重视,配合休息等,使得正气复来,这点至关重要。

(2)恢复期:该期患者病邪渐去,正气未复,多是气阴两伤,邪毒滞留。临床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治疗重点在于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两法并重,防止旧病复发,治方以连葛四参汤和生脉饮或天王补心丹加减,还可加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连、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有预防再感染及继续清除病毒之效。

(3)慢性期:多见于素体本虚,气血阴阳失调兼余邪未尽,病情迁延不愈。此期最重要的病机是热毒内盛,气阴两伤,痰瘀交加,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面白,头晕乏力,脉疾数或结代。治疗重点应兼顾正邪两方面而有所侧重,调补气血阴阳,兼以化痰活血。单纯用扶正或祛邪法则有失全面,而对病情不利,宜以连葛四参汤为主而化裁治疗。

(4)后遗症期:病毒性心肌炎如早期失治、误治,则进入后遗症期,该期根据素体体质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多呈现热毒痰虚(气阴两虚)夹杂,虚实互见之证。赵老认为,因心主血脉,故该病由气病及血,出现血瘀征象,此期为热毒内盛,耗气伤阴,灼津为痰,血停为瘀,终致气阴两伤,痰瘀热互结。因此,气阴两伤,热毒痰瘀胶结是此期发病之关键。痰瘀互结亦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反复迁延的原因之一。此期治疗要整体调节,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重视痰瘀之多少而酌配化痰活血药物。用连葛四参汤合二陈汤或温胆汤化裁。

西医治疗上无特异性治疗,主要针对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应尽早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进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疾病的早期用抗病毒治疗,急性心肌炎时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包括静脉或口服维生素C、辅酶Q10、复合维生素B、腺苷三磷酸、肌苷、环化腺苷酸等。对其他治疗效果不佳者,病情较重者可考虑在发病10~30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当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时进行相应对症治疗。

●医案实录

案一:张某,男,24岁。

主诉:感冒后出现心累、心悸3年。

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心累、心悸,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服用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及肌苷等心肌营养药,经长时间的治疗反复不愈,且易感冒。心电图示:频发、多源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偶发房早。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17384次/24小时,且有ST段下移的缺血改变。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各房室有明显扩大。查体:心率102次/分,律不齐,早搏25次/分以上。患者就诊时感心慌,乏力,不能工作,气短,心前区隐痛,失眠,纳差,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黄相兼,脉细数而结代。

辨证:气阴两虚,邪毒滞留。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自拟连葛四参汤加味。黄连6克,葛根10克,苦参30克,沙参12克,太子参15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红花6克,炙甘草30克,赤芍药10克,竹茹10克,桔梗6克,茶树根30克,厚朴花10克,焦三仙各15克。7剂。

二诊:服用1周,患者自感症状明显减轻,继服前方。

三诊:查心率78次/分,律不齐,早搏至14次/分,治疗有效,用药不变。

四诊:2周后复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心累、心跳、气短诸症显著缓解。4周后复查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73次/分,偶有室性早搏。随访3年,痊愈。

【按】赵老根据病毒性心肌炎虚实夹杂、迁延反复的发病特点,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标本兼治立法,方中黄连、葛根、苦参清热解毒,且三者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黄连中的小檗碱,葛根中的葛根素,苦参中的苦参碱均有极佳的防治心律失常,扩张末梢血管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太子参、沙参、丹参、黄芪扶正祛邪,养阴祛瘀,提高机体免疫力。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肯定。竹茹、桔梗、厚朴花化痰祛湿醒脾。重用炙甘草、茶树根宁心安神定悸。既强调中医辨证用药,又结合现代药理作用,综合了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等,相互协同,共同作用,提高了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

案二:宋某,男,44岁。2009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反复胸闷、心慌10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0年前患病毒性心肌炎,每因感冒或劳累后即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目前不规律服用普罗帕酮、宁心宝等药。一周前因劳累后症状又现,查体:心率85次/分,早搏5次/分。心电图示:频发室早,ST段改变。刻下:自觉反复出现胸闷心慌,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动易汗出,面色少华,夜寐不佳,多梦易醒,小便短少,下肢晨起有轻度浮肿。舌质淡略紫,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结代。

辨证:心阳不振,心脉瘀阻。

治法:温补心阳,益气通络。

处方:淡附块12克,桂枝9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赤芍药12克,白芍药12克,炒白术9克,瓜蒌皮15克,怀山药12克,补骨脂15克,川芎9克,红花6克,桃仁10克,黄芪30克,茶树根12克,毛冬青12克,车前子15克,合欢皮30克,川楝子12克,炒谷芽12克,炙甘草14克。14剂。

二诊:服完上方14剂后,患者胸闷心慌症状改善,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退,夜寐安睡时间增加,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同前,再拟膏方如下:

处方:淡附块200克,桂枝100克,茯苓120克,泽泻120克,牡丹皮120克,生地黄120克,怀山药120克,山茱萸120克,黄芪300克,葛根150克,黄芩90克,黄连60克,党参150克,丹参150克,茶树根120克,川芎90克,桃仁100克,瓜蒌皮150克,红花60克,全当归120克,赤芍药120克,白芍药120克,毛冬青120克,川楝子120克,降香60克,麦冬150克,五味子150克,合欢皮300克,夜交藤300,柴胡90克,枳壳90克,煅龙骨、牡蛎各300克,柏子仁120克,酸枣仁120克,桑寄生150克,枸杞子120克,补骨脂150克,大枣50克,炒谷芽、麦芽各120克,炙甘草140克,淮小麦300克,车前子150克,另:生晒参200克,西洋参200克,高丽参精1瓶,阿胶150克,鹿角胶150克,黑芝麻150克,核桃肉150克,饴糖100克,收膏。

三诊:2010年11月26日。诉过去一年中心慌、早搏次数明显减少,胸闷、浮肿等症基本消失,畏寒亦减,精神振作,体健身轻,心电图提示大致正常。舌质淡,边有小齿印,苔薄,脉弦细。要求再服膏方巩固治疗。予上方加灵磁石300克、石菖蒲120克收膏服用。

案三:王某,男,26岁。初诊:2014年3月4日。

主诉:心慌、胸闷、易惊2年。

现病史:2年前重症感冒后常见心慌疲乏,曾查心电图:频发室早;动态心电图:室早9806次/24小时。面色㿠白,动辄汗出,易眩晕,大便日行3次,不成形,纳欠佳。刻下:听诊早搏10次/分。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细结代。

辨证:心脾两虚,湿邪外侵。

治法:健脾化湿,宁心通脉。

处方:葛根20克,党参15克,炒白术9克,木香6克,炒川连6克,生黄芪30克,苦参9克,炙远志10克,鹿角片9克,制香附9克,龙骨15克,竹茹15克,朱茯苓15克,当归9克,柴胡9克,生甘草9克。14剂。

复诊:3月18日。患者服药后心慌即平,余无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小滑。原方继服。嘱注意保暖。患者就诊约3个月,随方加减,后心悸未再发作。

【按】本例患者就诊前曾经多方诊治,疗效不佳,心悸反复发作,审其病因证候,患者每感外邪,兼见泄泻,而后心悸加重,可见患者素本脾虚体质,湿为土之邪,故本患者易受湿邪之侵,脾失健运则见泄泻,泄泻日久则津液耗伤,心失所养则惊悸不宁。本例属本虚标实,取用葛根芩连汤中葛根、黄连、苦参清里祛湿,白术健脾化湿,朱茯苓、炙远志宁心安神,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兼固表,当归调和气血,鹿角温阳反佐,全方标本兼治,气血、阴阳同补,疗效显著。

案四:王某,女,33岁。初诊:2014年1月21日。

主诉:突发性心慌心悸反复发作半年余。

现病史:心慌心悸发作时伴有呼吸困难,全身发麻,无力,甚者跌坐于地,恢复后查心电图、心超均正常。动态心电图:室早(二联律)9686次/24小时。夜寐不安,梦多。3年前曾有重度感冒后心悸史,当时查柯萨奇病毒抗体阳性,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有乳房小叶增生史。外院就诊后目前已服用氟西汀5个月余。刻下:舌红暗,边有瘀斑,苔薄黄腻,脉细。

辨证:肝气郁滞,热扰心神。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宁心。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姜半夏9克,茯神15克,木香6克,炒白芍药9克,炙远志10克,枳实15克,竹茹15克,青蒿20克,黄芩9克,夜交藤30克,炒酸枣仁30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9克。14剂。

二诊:患者自觉有乏力气喘,自觉心慌,有沉重感,原方加龙骨15克,生牡蛎30克。14剂。

三诊:患者心悸乏力好转,见恶寒,略有咽痛,舌红苔薄白,脉细。继予原法,兼清热解表,加荆芥9克、生山栀9克。14剂。

四诊:患者较前明显好转,原法加减,佐加玄参12克、知母9克、淡竹叶9克、丹参12克、牡丹皮12克等养阴凉血之品。

【按】建议复查动态心电图,患者服药3个月后未再就诊。追其病史,前期患者因工作压力较大,加之生活感情上之不如意,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而至肝络不和,气滞则心气郁结,肝气郁而化火,则心神受扰,故夜寐多梦。方中柴胡、白芍药疏肝柔肝,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木香、枳实理气解郁,竹茹、青蒿、黄芩清心养阴,夜交藤、酸枣仁、淮小麦养心安神。玄参、知母、淡竹叶养阴清心,丹参、牡丹皮活血凉血。《辨证录》云“人有得怔忡之症者,一遇怫情之事,或听逆耳之言,便觉心气怦怦上冲,有不能自主之势,似烦而非烦,似晕而非晕,人以为心虚之故也,然而心虚由于肝虚,补心必须补肝”,本病患即从肝论治,以疏肝清热为主,辅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而收奇效。

(胡 丹 任建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