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方治验四则

古方治验四则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风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中风之发生,可分中经络和中脏腑。赵老对于中风中经络之风阳上扰证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效果较好。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平素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稳定。上方巩固2周后,患者症状消失,血压稳定,行动如常。赵老在临床上常对患者说调节情志可以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现病史:患者2010年8月突发半身不遂,入院后诊断为“脑梗死”,经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

赵老擅用古方治疗心系疾病,每获良效。

●因虚致眩,宜归脾汤

赵老认为劳累过度,耗伤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李东垣云:“思虚劳倦伤脾,脾为气血生化之地,今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则眩晕矣。”对因虚致眩之证宜气血双补,方选归脾汤。

严某,男,45岁,2010年9月3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近日加班劳累后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旋转,动则尤甚,伴神疲乏力,心悸时作,夜寐多梦,纳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辨证: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眩晕。

治法:气血双补,安神定眩。

处方:归脾汤加减。党参15克,丹参15克,白芍药12克,白术9克,黄芪30克,川芎9克,当归12克,制半夏9克,天麻9克,炙远志12克,茯神9克,酸枣仁15克,炒谷芽12克,炙甘草9克。7剂。

二诊:患者自觉头晕耳鸣已改善明显,但伴有动则汗出,口干,舌脉同前。因有气阴两虚之候,故加益气养阴,固表止汗之品。

处方:党参15克,丹参15克,白芍药12克,白术9克,黄芪45克,川芎9克,当归12克,制半夏9克,天麻9克,炙远志12克,茯神9克,酸枣仁15克,炒谷芽12克,炙甘草9克,防风9克,浮小麦15克。7剂。患者再进7剂后痊愈。

【按】归脾汤出自严用和的《济生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赵老认为黄芪为补气之要药,具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等多种作用。在本案中重用黄芪,取其补气补血之双重功效。强调气血双补的同时要以气为主,以治气为原则。

●风阳上扰中风病,天麻钩藤有奇功

中风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中风之发生,可分中经络和中脏腑。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病情轻,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猝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病情重,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昏糊、迷蒙,而伴见口眼斜、半身不遂。赵老对于中风中经络之风阳上扰证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效果较好。

陈某,女,60岁,2010年4月9日初诊。

主诉:头晕头痛10余年,加重1天伴左侧肢体麻木。

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平素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稳定。就诊前1天,与人发生争吵后出现头晕头痛加重,就诊时患者血压150/100毫米汞柱,神志清楚,口角稍见歪斜,左侧肢体麻木,活动尚可,时有肢体颤抖,伴心烦口干、耳鸣、夜寐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头颅CT提示脑梗死。

辨证:中风中经络之风阳上扰证。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处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克,钩藤9克,生石决明30克,丹参15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6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12克,珍珠母30克,桑寄生12克,朱茯神12克。7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头晕头痛减轻,测血压140/90毫米汞柱,肢体仍有颤抖麻木。夜寐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再拟前法。

处方:上方加:鸡血藤15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14剂。

三诊:患者肢体麻木颤抖已止,觉神疲乏力,时有头晕耳鸣,测血压130/80毫米汞柱,夜寐转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再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处方:丹参15克,党参15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6克,黄芪30克,麦冬15克,地龙12克,天麻9克,钩藤9克,炙甘草9克,14剂。上方巩固2周后,患者症状消失,血压稳定,行动如常。

【按】本案患者为阴虚阳亢之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亢则生风,风扰清窍则头晕头痛;阴虚生内热,热而化火,阴虚于内,阳越于外,营卫失和则心烦口干;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则肢体颤抖。情志失调,郁怒过度,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心神昏冒,遂致猝倒无知,发为中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赵老在临床上常对患者说调节情志可以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而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

●中风气虚血滞证,补阳还五最适当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一旦发生中风,一般病情都较严重,约有半数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半身不遂。赵老对于中风后遗症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证,用益气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治疗,效果明显。

仇某,女,75岁,2010年10月22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2010年8月突发半身不遂,入院后诊断为“脑梗死”,经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就诊时患者自诉左侧肢体无力麻木,行走不便,迈步艰难,进食易呛,动则气短,嗜睡,大便干结,并见左下肢浮肿,言语謇涩,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弦。

辨证:中风后遗症,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赤芍药12克,白芍药12克,山药12克,苍术9克,白术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12克,地龙12克,莪术9克,炙甘草9克。14剂。

二诊:患者觉精神转振,面色如常,乏力气短改善,唯下肢浮肿未见消退,行走不便。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弦。再守前法,拟方中加用利水消肿之药。

处方:上方加玉米须15克,茯苓皮12克。14剂。

三诊:患者可以在他人搀扶下缓慢行走,上肢活动尚不利,口齿渐清,左下肢浮肿已退,唯大便干结同前。舌质淡,苔薄黄腻,脉弦。再拟益气活血通络之药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赤芍药12克,白芍药12克,山药12克,苍术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12克,地龙12克,莪术9克,火麻仁15克,全瓜蒌15克。14剂。

上方再服14剂后,患者可以自行缓慢行走,生活基本自理。

【按】补阳还五汤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用于气虚血瘀之中风,赵老紧紧抓住病机,组方配伍以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半夏白术天麻汤,痰浊眩晕是良方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它的病因很多。元代医家朱丹溪首次提出“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此症属痰者多,盖无痰不作眩。”痰浊中阻,清窍被蒙,痰浊上逆,胃失和降。痰为阴邪,阻滞于中则脾阳不振,运化失常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血运行不畅。升降失司,水湿输泄不利,上犯窍道而发生眩晕。赵老对于痰浊中阻,清窍被蒙之眩晕,采用健脾祛湿化痰之法,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效果甚佳。

宋某,女,40岁,2010年6月11日初诊。

主诉:反复头晕目眩2年,加重3天。

现病史:既往有“梅尼埃病”。就诊时患者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干呕,吐涎沫,胸闷脘痞,口中黏腻,形体偏胖。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

辨证:痰浊中阻,清窍被蒙。

治法:健脾祛湿化痰。

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苍术9克,茯苓12克,陈皮6克,党参12克,神曲9克,石菖蒲12克,丹参12克,炙甘草12克。7剂。

二诊:患者头晕减轻不明显,干呕频频,舌脉同前。考虑痰浊上逆,胃失和降,治拟重镇降逆,和胃止呕。

处方:上方加用代赭石9克,竹茹12克,砂仁3克。7剂。

三诊:患者头晕干呕明显改善,唯口干口苦,时有心烦。舌质红,苔薄白黄腻,脉弦。此为湿郁化热之象,治拟加用清热化湿之品。

处方: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苍术9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神曲9克,黄连6克,黄芩9克,石菖蒲12克,代赭石9克,竹茹12克,砂仁3克,炙甘草12克。7剂。

上方再续14剂后,患者眩晕不作。

(任建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