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心病,痰瘀并重

治疗心病,痰瘀并重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因病致瘀,也可因瘀致病,因此也属重要的致病因素。气是血液运行之动力,其动力来源于心,称为心气或心阳。痰瘀交阻常由气血失调导致,两者之间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实践证明,气机阻滞是痰瘀交阻发生发展之主要病机,行气理气在治疗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痰瘀交阻大部分情况表现为本虚而标实。治疗时应根据病因、症状分别进行处理。

心脑血管疾病,往往痰浊与瘀血互结,互为影响,阻滞经脉。因此,要注重痰瘀交阻这一病机,痰瘀不可偏废。

痰和瘀血都是人体受到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后又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某一脏腑,影响其功能而发生各种病证,所以它们又同属致病因素,在生成、致病以及临床治疗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为水液代谢的局部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痰之生成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失于协调,其中肺、脾、肾三焦四者最为重要。四者中又以脾气为主,如果脾气运化失司,不能尽散水精,上归于肺,以敷布全身内外,濡养百脉,则肺气不能下降,三焦失于通调,气亦不能下交于肾,肾气不能正常别浊泌清,而使水液停滞中焦,泛滥表里即可积液为饮,煎熬成痰。兼之感伤暑湿寒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起居失宜,情志抑郁致脏腑健运失司,影响气机升降出人或营卫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津液停积而生痰。正如《直指方》云“气结则生痰,痰愈盛则气愈结”,可见气虚、气滞、寒热失常是形成痰饮的重要原因。

瘀的概念有二,一为瘀滞不正常的血液,一为血液运行不畅。其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淤积于器官内的血液。可因病致瘀,也可因瘀致病,因此也属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之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甚为密切,但血的正常运行与否,关键还在于气。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故气对血的影响最大,气虚、气滞均能导致血瘀。

可见痰瘀的产生多与气滞、气虚有关。气是血液运行之动力,其动力来源于心,称为心气或心阳。因此,若因某种原因引起心气虚或心阳虚导致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不舒则血之运行受到障碍,初则血行缓慢,继则停滞,久则凝聚不散而成为瘀血之证,同时由于气滞血瘀,营卫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促使津液停积而生痰。

至于心气(阳)是否正常也与脾气有关,脾气即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虚则一身之气皆虚,心阳必随之而虚,导致气滞血瘀。同时中气虚脾湿不能运化致痰湿中阻,湿浊重而血行不畅,也可导致血流瘀滞。故气机阻滞不仅生痰而且也导致血瘀。因此,痰瘀常可相互影响、转化、消长,互为因果。痰瘀凝聚则阻碍气血运行,痰瘀交阻愈甚则气机愈加瘀滞,所以痰瘀交阻的病机在辨证时应该加以重视。

痰瘀交阻的脉证,临床多见面色晦暗,目眶黧黑,疼痛多以闷痛为主,闷多为痰,痛多为瘀。舌多淡胖,舌质可青紫有瘀斑,苔白腻,脉多弦滑或细涩结代。

痰瘀交阻络脉一证,往往病程较为缠绵,单用化痰则瘀不去,纯用祛瘀则痰不化,必须痰瘀同治,治痰不忘瘀,治瘀须顾痰,采用化痰活血通络兼顾之法,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分化痰瘀交阻之势,逐步取得疗效。

痰之来路大致有二,一为湿痰,由脾虚湿盛痰浊内生而致;一为风痰,由肝风灼液为痰。前者当以苓桂术甘、二陈、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温运以化痰浊。后者则用清泄化痰之法,多用二陈汤加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陈皮等。至于活血通络之品,一般多选用地龙、当归、桃仁、红花、丹参、赤芍药、鸡血藤、川芎、三七等药。

痰瘀交阻尤当分辨虚实微甚及痰瘀之孰轻孰重。气虚为主,当以补气为先,佐以化痰活血,不可随便应用化痰逐瘀峻剂;气滞致痰瘀交阻,则宜先疏肝理气通络以折其势,再加用活血通络之剂,不宜用攻逐峻剂,避免伤正。痰多瘀少则化痰为主佐以化瘀,瘀多痰少则化瘀为主佐以化痰。须掌握辨证论治原则,具体分析,具体运用。此外,可按兼夹证候,佐以辅助药物,如窍闭者则兼开窍,属内风者则兼息风,湿胜则兼温化。虚实兼顾,通补兼施,不能一成不变。

痰瘀交阻常由气血失调导致,两者之间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活血必理气”“治痰先理气,气化则痰消”,气机阻滞而致痰浊瘀血交阻,此时须适当加入行气、理气之药。

实践证明,气机阻滞是痰瘀交阻发生发展之主要病机,行气理气在治疗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痰瘀交阻大部分情况表现为本虚而标实。心主血脉,心阳心气不足则可导致气滞血瘀,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则产生痰浊内生。故《医宗必读》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因而气虚的病机也值得注意,在治标之时不忘顾本,临床常以益气扶正之法取得疗效。

治痰还需重视痰之来路及寒热虚实、脏腑间关系。痰之生成或由于脾为湿困,或由于肝风阳亢,或由于气机郁滞,或由于湿热熏蒸、阴虚痰火,或由于阳不化水等,因其成因不同而分别表现为寒、湿、风、热、燥等不同类型。一般而言,在肺谓之气痰,在肝谓之风痰,在心谓之热痰,在脾谓之湿痰,在肾谓之寒痰。治疗时应根据病因、症状分别进行处理。热痰宜清,湿痰宜燥,风痰宜散,燥痰宜润,寒痰宜温。

此外,“病在血,调之络”,治瘀不忘通络。盖痰瘀交阻,痹阻络隧,病久入络,气血必运行不畅。故配以活血通络一法,俾络道通而气血运行通畅,从而提高疗效。

(蔡征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