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致。同时,《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在一定的时令受病而后传肺脏,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受邪。”五脏受邪而后传肺致咳嗽。各脏咳又传胃、大肠、胆、小肠、膀胱、三焦。而六腑又可传五脏,以及脏象间横传,皆可导致咳。
赵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久咳不愈从心脾辨证论治,予温通心脾,补益心肺,行气逐痰,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常获良效。究其原因,久咳病理过程中痰与瘀占有重要因素。痰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或邪热伤津,炼液而成的,与心脾两脏关系密切。而瘀则是心、脾、肺、肾气虚,运血无力,或心阳亏虚,不能温煦经脉,鼓动血脉,血液凝滞,形成瘀血。
痰和瘀两者常相互影响,痰阻遏气机,尤其郁阻肺气,肺气被郁,失于宣降,百脉不能正常朝汇于肺,肺不能助心主治节,可形成或加重瘀血病理;反之,血瘀也可引起痰的产生,加重痰郁病理,由于肺朝百脉,助心调节血液循环,瘀血停滞,经脉涩滞,势必引起肺气郁闭或肺气损伤,从而使肺失宣发、肃降,导致津液失于输布,停滞为痰。痰、瘀既成,极易形成痰瘀相结出现痰瘀相兼表现,如咳嗽、咳痰、喘促、唇甲青紫、胁下痞块、舌质瘀暗等。治疗上宜行气逐痰,活血化瘀。病案举例如下。
张某,男,55岁。2014年12月14日初诊。
主诉:劳累后心悸气促2年,咳嗽痰中带血2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2012年开始每于劳累后心悸,气短,咳嗽,休息服药后可缓解。外院查心电图示:心律不齐,偶发室早。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平时服用丹参片、冬凌草片。近2个月来,患者因劳累过度再次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呛咳,夜间加剧,咳痰量中等,色深黄黏稠,痰中带有血丝,心悸,胸闷痛,气短,纳差,大便干结,小便少,舌质青紫,苔黄腻,脉结代。
诊断:咳嗽。
辨证:心血瘀结,痰浊阻肺。
治法:通脉化瘀,健脾宣肺,化痰止咳。
处方:血府逐瘀汤合止嗽散加减。当归15克,枳壳12克,赤芍药12克,牛膝12克,陈皮15克,川芎12克,丹参30克,柴胡12克,桔梗12克,贝母12克,杏仁12克,甘草6克,苎麻根15克,白及9克,百合12克,茯苓15克,黄芩9克,鸡内金15克,生麦芽30克,紫菀30克,前胡9克。7剂。
二诊:患者咳嗽减轻,痰色转淡,已无血丝,心胸闷痛缓解,仍气短,纳稍增,大便通畅。舌质淡紫,苔白滑,脉结代。前方加山药15克,苍术9克,白术9克,太子参15克,去白及、黄芩。14剂。
三诊:患者诸症释减,唯活动后仍觉气短,心悸,夜寐欠佳。前方太子参改为30克,加合欢皮30克,14剂。
此后前方加减服用30余剂,患者诸症释减,随访1年未发。
【按】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感受六淫外邪,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郁结,横逆伤肺,或久病肺虚,均可使肺失宣降,津液输布失常,停聚为痰。脾主运化,《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而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脏,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心为火脏,心火上炎克金,炼津为痰;肾主水,为水脏,久病肾虚,或劳欲伤肾,肾阳虚弱,不能温化水湿,聚成痰浊。
血液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有赖于气的推动,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气虚或气机郁滞或阳失温煦均可致血瘀。久咳患者大多肺气渐虚,无力推动血行而易形成瘀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肺助心主治节,调节血液循环,外邪闭肺,或痰郁肺阻皆可致肺失宣降,不能助心主治节而形成瘀血;久病脾肾阳虚,甚而累及心阳,不能温煦经脉或鼓动血脉,血液凝滞,形成瘀血。临床常出现唇甲青紫,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胁下痞块、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表现。血瘀络滞,五脏六腑营养障碍而功能受累,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易致外邪侵袭,引起咳嗽反复发作。痰瘀两者一旦形成,常常兼夹为患,本例患者即是。治疗上针对病机,祛痰化瘀,益气健脾,补益心肺,即可获效。
(肖梅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