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阳利水法治疗眩晕

温阳利水法治疗眩晕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高血压病为眩晕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中治疗高血压病常常采用平肝潜阳之法,赵老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发现年老体衰眩晕者多伴肾阳亏虚,脾阳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上乘脑窍而采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效果显著。1周前自觉头晕耳鸣加重,夜间无法入睡。今前来本院门诊求治。二诊:患者服药1周后,头晕耳鸣较前改善,大便成形,每日1次。因此,临床必须明辨病因病机,立法处方当紧扣病机。

眩晕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跌倒为临床表现,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高血压病为眩晕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中治疗高血压病常常采用平肝潜阳之法,赵老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发现年老体衰眩晕者多伴肾阳亏虚,脾阳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上乘脑窍而采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效果显著。病案举例如下。

任某,女,55岁。2014年12月28日初诊。

主诉:头晕耳鸣半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不适,伴耳鸣,耳鸣以夜间为甚,日间减轻,无视物模糊,无意识不清,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活动不利,无大小便失禁。外院发现血压升高,血压最高时达180/100毫米汞柱,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予氨氯地平5毫克,每日一次口服降压治疗,血压波动于130~145/90~95毫米汞柱左右,头晕耳鸣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曾服用中药调治,均为滋阴平肝潜阳之类,亦未取得明显疗效。1周前自觉头晕耳鸣加重,夜间无法入睡。今前来本院门诊求治。刻下:头晕,无头痛,耳鸣如蝉鸣较夜间为轻,夜间耳鸣声重,影响睡眠,口干,目干涩不适,晨起腹泻,无腹痛,纳差,病程中无视物模糊,无晕厥跌倒,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活动不利,无大小便失禁。夜尿3~4次。大便稀,不成形。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弦。

诊断:眩晕。

辨证:脾肾阳虚,痰湿上扰。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渗湿。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减。熟附子6克,茯苓15克,白芍药9克,白术9克,白蒺藜12克,泽泻12克,葛根15克,干姜6克,肉豆蔻15克,补骨脂15克,五味子10克,吴茱萸6克,半夏9克,天麻9克。7剂。

二诊:患者服药1周后,头晕耳鸣较前改善,大便成形,每日1次。苔腻较前渐化。血压波动135/85毫米汞柱左右。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前方继进7剂。

三诊:患者已无头晕,耳鸣明显缓解,仍食欲欠佳,夜寐欠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前方加生麦芽30克,茯神15克。14剂。

此后,患者门诊随诊3个月,治疗以前方加减,头晕耳鸣基本好转,血压稳定。

【按】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其病机亦以阴虚阳亢之本虚标实之证多见,因此常有人把高血压病与肝阳上亢等同起来。然而临床上,阳虚阴盛者在高血压病中并非少见,尤其是年老体衰患者,由于肾阳不足,脾阳不运,清阳不升,阴寒痰湿上乘亦可见头晕、头痛、耳鸣。因此,临床必须明辨病因病机,立法处方当紧扣病机。本案中患者晨起腹泻,纳差,此为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脾阳不运,清阳不升;水湿不化,聚而为痰,痰湿上扰,则见头晕、耳鸣等症。以苓桂术甘汤加附片、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温肾阳、补命门,健脾阳、利水渗湿,以升清降浊。

(肖梅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