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袁家玑教授化痰活血通络经验的体会

学习袁家玑教授化痰活血通络经验的体会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痰瘀交阻于心络可见胸痹闷痛,心悸;阻滞于肺则咳喘咳痰;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甚而出现中风证候;阻于经络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瘀交阻络脉一证,采用化痰活瘀通络兼顾之法,才能分化痰瘀交阻之势。袁老师指出,痰瘀交阻常由气血失调导致,两者之间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袁老师治痰十分重视痰之来路及寒热虚实,脏腑间关系。配以活血通络一法,俾络道通而气血运行通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袁老师尝谓:“胸痹心痛一证,久病多虚,久病在血,久痛入络,闷多为痰,痛多为瘀。”并指出:中医对动脉硬化所致疾病多认为与痰有关,但目前对血瘀较重视而对痰浊每易忽视,临证,特别是心脑血管一类疾病痰浊与瘀血每每相结,互为影响,阻滞经脉,要注意痰瘀交阻这一病机,痰瘀不可偏废。

●注重痰瘀交阻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有广狭二义之分。广义的痰则为水液代谢的局部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痰之生成,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失于协调,其中肺、脾、肾、三焦四者至关重要,四者中又以脾气为主。

瘀的概念有二,一为瘀滞不正常的血液,一为血液运行不畅。瘀血之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甚为密切,但血的正常运行与否,关键还在于气。

痰瘀的产生均与气滞气虚有关。心气虚或心阳虚或气滞可导致瘀血之证;气滞血瘀促使津液停积而生痰;中气虚,脾湿不能运化致痰湿中阻,也可导致血流瘀滞。故气机阻滞不仅生痰而且也导致血瘀。因此痰瘀常可相互影响、转化、消长,互为因果,所以痰瘀交阻的病机在辨证时应该加以重视。

痰瘀交阻确有脉证可辨,临床常见面色晦暗,目眶暗黑,疼痛多以闷痛为主。闷多为痰,痛多为瘀。舌多淡胖,舌质青紫有瘀斑,苔白腻,脉多弦滑或细涩结代。如痰瘀交阻于心络可见胸痹闷痛,心悸;阻滞于肺则咳喘咳痰;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甚而出现中风证候;阻于经络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瘀交阻络脉一证,采用化痰活瘀通络兼顾之法,才能分化痰瘀交阻之势。

袁老师指出:痰之来路大致有二,一为湿痰,由脾虚湿盛痰浊内生而致,一为风痰,由肝风灼液为痰。前者当以苓桂术甘、二陈、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温运以化痰浊。后者则用清泄化痰之法,常用二陈汤加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三蛇胆陈皮末等。至于活瘀通络之品,一般多选用地龙、当归尾、桃仁、红花、丹参、赤芍药、鸡血藤、川白芍、三七等味。痰瘀交阻尤当分辨虚实微甚及痰瘀之孰轻孰重。气虚为主,当以补气为先,佐以化痰活血,不可随便应用化痰逐瘀峻剂;气滞致痰瘀交阻,则宜先疏肝理气通络以折其势,再加用活血通络之剂,不宜用攻逐峻剂,避免伤正。痰多瘀少则化痰为主佐以活血,瘀多痰少则活血为主佐以化痰。

●体会

袁老师指出,痰瘀交阻常由气血失调导致,两者之间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气机阻滞是痰瘀交阻发生发展之主要病机,故行气理气在治疗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痰瘀交阻大部分情况表现为本虚而标实,因而在治标之时不忘顾本,临床常用益气扶正之法取得满意效果。

袁老师治痰十分重视痰之来路及寒热虚实,脏腑间关系。在肺谓之气痰,在肝谓之风痰,在心谓之热痰,在脾谓之湿痰,在肾谓之寒痰。治疗时热痰宜清,湿痰宜燥,风痰宜散,燥痰宜润,寒痰宜温。袁老师宗“病在血,调之络”之意,治瘀不废通络。盖痰瘀交阻,痹阻络隧,病久入络,气血必运行不畅。配以活血通络一法,俾络道通而气血运行通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赵国定.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