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初放射治疗应用于肿瘤治疗以来,放射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头颈部肿瘤亚临床/临床转移灶的治疗方式之一。在CT没有进入临床应用以前,广大放射肿瘤学临床医师应用上述的分区方法确定颈部淋巴结的范围。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越来越精确的解剖学信息,大多数患者治疗之前就常规进行CT或者MRI检查,从而使临床医师更全面地了解病变范围。同时,现代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多数采用CT图像来勾画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 GTV),尤其是三维虚拟临床靶区(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clinical target)以及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的问世,放射肿瘤学家必须在CT横断面图像上确定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和需要选择性照射的淋巴引流区,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靶区剂量,明显降低周围关键器官结构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外科学分区由于存在以下问题:① 采用的大多数是软组织标志,其中有的标记在CT图像上难以辨认。② 分区方法各种各样,临床上很难统一。③ 患者放射治疗的体位与外科手术的体位不一致,所以淋巴结的范围可能存在差异。④ 有些位置很深的转移病灶靠临床体检或者手术难以发现,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在此情况下采用外科分区方法确定淋巴结范围,可能会导致照射范围不足,治疗失败,不能满足3–DCRT和IMRT的要求,临床上迫切需要基于影像学的分区方法。
基于CT等断层扫描技术并与外科学分区对照出现了一系列的影像学分区,如Nowak等提出的鹿特丹准则(Rotterdam guidelines)、Grègoire等提出的布鲁塞尔准则(Brussels guidelines)、Som等提出的1999影像学分区(表2—2)、Chao等提出的基于影像的Robbins分区、RTOG分区(美国肿瘤放射治疗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等。
表2—2 1999影像学分区
在以上分区中,1999影像学分区基于将患者头颈部固定于中立体位,进行平行于耳眦线的层厚3 mm的CT扫描。该方法是在经典的AJCC和AAO–HNS规定的外科学分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各区之间的分界标志是CT图像容易鉴别的、而与AJCC和AAO–HNS分区标志差别不大的解剖结构(表2—2)。因为解决了以往外科学分区存在的术语混乱、边界不统一的问题,1999影像学分区很受放射诊断医师的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