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据发生部位不同,涎腺肿瘤的良恶性的比例和病理类型的比例也不同。涎腺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包括至少24种病理组织学类型,其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5%。在中国的上海地区,所有男性和女性中涎腺肿瘤的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为0.45/10万及0.4/10万人。由于该肿瘤的低发病率和多样的生物学行为特征,目前尚无涎腺腺癌治疗相关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
涎腺分为大涎腺和小涎腺,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小涎腺分布于口腔、咽腔等上消化道、呼吸道的黏膜。依据发生部位不同,涎腺肿瘤的良恶性的比例和病理类型的比例也不同。涎腺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包括至少24种病理组织学类型,其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5%。在中国的上海地区,所有男性和女性中涎腺肿瘤的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为0.45/10万及0.4/10万人。由于该肿瘤的低发病率和多样的生物学行为特征,目前尚无涎腺腺癌治疗相关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经对1997年12月至2007年12月之间头颈外科治疗的涎腺肿瘤进行分析,其中有289例为恶性,887例为良性。恶性肿瘤中按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黏液表皮样癌(24.6%)、腺样囊性癌(18.0%)、腺泡细胞癌(12.1%)、淋巴上皮癌(9.7%)和涎腺导管癌(9.3%)。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人群中,尤其是东南地区的人群中,由于相对较高的EBV的感染,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又称恶性淋巴上皮病)的发生率较其他地区为高。根据WHO病理学分类中的定义,诊断淋巴上皮癌是需要在排除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后才可诊断,尤其是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后才能确诊,因为在病理形态学上,淋巴上皮癌与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鉴别,因此当诊断淋巴上皮癌时一定要进行头颈部的全面检查,排除继发疾病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