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主要好发于口腔、咽、喉、鼻腔、副鼻窦等解剖部位,发生率占所有新发肿瘤的3%~6%。因具有较多共同特性,故被归为“头颈部肿瘤”这一大类加以研究及论述。吸烟、饮酒是这类肿瘤的共同致病因素;逾90%的病理类型为鳞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可能是头颈部肿瘤的不良预后因素。早期患者(Ⅰ、Ⅱ期)占所有患者约1/3,60%~80%通过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或放疗获得较高治愈率(>80%);但这部分患者常伴有第二原发肿瘤,其发生率甚至高于局部复发率。约2/3患者初诊即为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Ⅲ、Ⅳ期),需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且预后较差,40%~80%出现局部复发,10%~30%出现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低于40%。
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故影像学在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局部区域侵犯范围的判断以及疗效评价中具有极为关键的地位。目前常规治疗手段中,早期患者多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或放疗;局部晚期和局部区域复发患者则需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远处转移和部分难治性患者则采用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或姑息性治疗。近年来,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不断有新研究进展。外科手术方面,内镜下CO2激光手术、经口机器人手术、延伸保留功能手术、重建手术等是近来的研究热点。改变传统分割方式、联合全身治疗药物,以及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自适应放疗、TOMOTHERAPY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放射治疗带来更多前景;紫杉烷类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是目前头颈部肿瘤全身治疗的热点。此外,分子生物学、功能影像学等技术的发展,为头颈部肿瘤个体化鉴定和治疗提供基础。
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的根本目的是:① 提高局控率;② 降低远处转移率;③ 保护正常器官功能,改善生存质量。综合治疗方案需由多科医师共同讨论,合理制定。制定前需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一般状况、肝肾功能、骨髓情况以及对治疗的耐受能力,并明确肿瘤病理类型、部位、侵犯范围及分期。此外,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