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治疗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其预后不佳,死亡率高,尤其是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而不管其是否采取了非药物治疗措施。常用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利尿剂:是最重要的减轻心力衰竭症状的药物。它能通过加强尿液的排出减少回到心脏的血液量,缓解肺和体循环的淤血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呋塞米(速尿)、双氢克尿噻(双克)、螺内酯(安体舒通)和托拉塞米等。
利尿剂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最快速有效的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但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主要是导致低钠和低钾)紊乱。因此,间歇服用这些药物(例如服用3天停服1天)是可有效预防副作用的一种服药方式。另外,患者可根据小便量的多少、体重的增减等自我调整服用的利尿剂剂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通过减轻心脏负荷、拮抗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发挥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目的。现有的证据证明ACEI/ARB除了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外,还能够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通常选择ACEI或ARB,即使用一种药物而非两者联合使用。ACEI容易使部分患者(20%~30%)产生咳嗽症状,此时可换用ARB类药物。ACEI和ARB分别包括了很多的药物,如所有的以“普利”结尾的药物都属于ACEI,而以“沙坦”结尾的药物都属于ARB类。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减少衰竭心脏心肌做功发挥治疗作用,长期应用也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由于它有降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因此,只有心脏功能相对平稳的患者才能使用,在心力衰竭加重时可能需要适当减少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另外,剂量加大时也应采取小剂量循序渐进的方法,避免造成心力衰竭的加重。药物也包括很多,通常以“洛尔”结尾的药物都属于β受体阻滞剂。
●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即常说的“强心”药物,最常用的为口服地高辛。由于患病心脏在发生衰竭前都会努力地通过加强自身心肌收缩功能来代偿,因此,再用强心药物相当于鞭打疲惫不堪的驴,不一定会获得多少效益,且存在增加心肌耗氧等弊端。因此,目前都不太主张常规、长期地大量使用。
“强心”药物只适用于收缩性心力衰竭,不能用于舒张性心力衰竭。
●其他减轻心脏负担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等,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或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短期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太主张长期应用。
上述药物中,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是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即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的药物,多需要终身服用(除非心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但很少见),且建议剂量越大越好。因此,医生通常嘱咐这两类药物应逐渐加量,加到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后者因人而有很大的差异,需要个体化调整。通常的判断指标是血压和脉搏,两种药物都会降低血压,而β受体阻滞剂还会减慢心跳。如血压低于90/60mmHg或心率慢于50次/分时,应将这两类药物的剂量减少。
当然,针对引起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及诱发心力衰竭的病因(如感染、快速心律失常等)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