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习和应用首先要抓主证(此处的“主证”指该病经中医辨证出多种“证”,此“证”对临床诊治最为重要。),抓住疾病的主要脉症,主证是疾病基本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病证都有它特异性的主证。抓主证的方法,即依据疾病的主要脉症,确定诊断,并处以方药的辨证施治方法。
明确主证的同时,要分析主证的病机,这是选择和使用经方的基础。每个经方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主证,例如小柴胡汤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及口苦、咽干、目眩和脉弦细”等脉症,而关键是三个症状,一是口苦,二是往来寒热,三是胸胁苦满。其“口苦”反映的病机是少阳胆火上炎;“往来寒热”不能理解为恶寒和发热的交替出现,它区别于疟疾的寒热往来(疟疾有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间歇期的过程,即先有寒战后有发热);“胸胁苦满”是指胸胁部满闷不舒,病机是邪犯少阳,少阳经气不畅,或肝胆郁结、疏泄失司所致。上述关键的三个症状,临床上只要有其中一两个症状,即可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又如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为“心下痞、呕吐、下利”,其病机为少阳郁热内迫阳明,胃肠升降功能失职所致,也常见有中焦寒热错杂或湿热中阻,而脾胃升降失常的病变。只要主证和病机符合,就可用辛开苦降、寒热并用的半夏泻心汤治疗。
学习经方要正确解读和熟记重要经文,才能指导临床。《伤寒杂病论》表述的证候,随着年代的变迁,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是多变的,很多情况下不一定与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表述的完全相符,需要我们细心分析加以鉴别,要抓住主证和病机的变化。例如肩背同时不舒服时要选用什么方剂呢?肩属少阳,背属太阳,肩背同时发病可能是太少合病,可考虑用柴胡桂枝汤。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中本来就含有病机,只要抓住患者的主证、病机,应用经方就可信手拈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