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辛及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与验案

细辛及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与验案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如下。临床上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久病阳虚发热的患者。也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治之,其效果亦好。老中医叫他伸舌头,一看舌头,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开出来了。应当注意,临床上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是要有阳虚象,二是要有寒象。3.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寒痹证 冯某,女,40岁。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1.细辛的临床应用

(1)细辛的功效为散寒、化饮、止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2)细辛与附子的使用区别:两者均用于恶寒而身痛者,但附子功可回阳救逆,用于脉沉微弱者;细辛只能化饮,不能回阳救逆。细辛证必有水气,如痰涕清稀,或舌苔水滑,精神状态相对较好;附子证则必有寒邪,如关节拘急疼痛、恶寒,精神状态较为萎靡不振。

(3)细辛与干姜的使用区别:两者均可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长于止痛,干姜则善于治疗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而后者则偏于消化系统。

2.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方剂之一,用以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等虚寒证,具有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功效。是一个温热止痛兴奋剂,是一首经典的温经散寒方。它适合的疾病,大部分是精神萎靡,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沉为特征的疾病。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如下。

(1)阳虚外感证: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属阳虚外感者。症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2)痹证:痹证是人体感受风寒湿邪,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筋骨、肌肉、关节出现疼痛、酸楚、麻木、肿大,脉象弦细而紧,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当归四逆汤治疗。

(3)阳虚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临床上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久病阳虚发热的患者。日本有位医生治疗老年人耐药菌感染,发热不退,证为阳虚发热,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取得很好疗效。

(4)心动过缓: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一项治疗心动过缓,即病窦综合征的研究,主方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上红参、淫羊藿(仙灵脾)等,可提高心率。也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治之,其效果亦好。

(5)失眠:麻黄附子细辛汤和葛根汤一样,也能兴奋提神。本方用来治疗失眠是通过其兴奋作用,针对那种白天打瞌睡没有精神,晚上又睡眠障碍,“黑白颠倒”者。人为的白天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使患者充分地兴奋,才能达到晚上的充分抑制,正如调节生物钟的正弦波一样,白天兴奋,晚上就抑制了,睡眠障碍得到很好的调节。据说成都城里有一位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不管男女老幼,不管什么病,随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每日人次逾百,门庭若市,而且经年不衰,人家叫他“火神菩萨”。成都中医药大学有一位教授,长年失眠,吃了很多的方药都没有效果,找到那位老中医看病。老中医叫他伸舌头,一看舌头,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开出来了。教授拿了两副药,考虑着到底吃不吃呢?他想吃吃看吧,吃了以后当夜就睡着了。这个例子很有意思!中医治病要有中医的思维,不要按着西医的思维来使用中药。临床上有些医生,患者失眠了不按中医的辨证施治用药,只按中药的所谓现代药理选用安眠药,一味不够用三味,三味不够加五味,这样的“药症对应”,你说能有好的疗效吗?

应当注意,临床上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是要有阳虚象,二是要有寒象。症见恶寒,疼痛,脉为沉弦紧。不可长期大量的使用,有效以后一般要减少用量。

3.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寒痹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冯某,女,40岁。6年前分娩第二胎时难产,行剖宫产术,产后自觉身体虚弱,怕冷,半年后出现面部浮肿。曾到省级综合医院就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给予甲状腺素治疗,面部浮肿、怕冷减轻。近一年来腰背部冷痛,难以入睡。曾到多处诊治,腰背部冷痛未见缓解。就诊时症见:怕冷,腰背部冷痛,怕触冷水,纳呆,舌淡,苔厚白,脉沉细弱。中医诊断为阳虚寒痹证。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6g、炮附子15g、细辛5g、黄芪40g、芍药15g、桂枝15g、生姜15g、大枣10g),7剂,每日1剂,水煎50分钟,分2次温服。再次复诊时,怕冷、腰背部冷痛症状有所缓解,效无更方,仍守上方10剂,煎服法同前。1个月后再次复诊,怕冷、腰背部冷痛明显减轻,胃纳改善,舌淡,苔微厚,脉沉细。

[按]腰背部为督脉所循行,督脉主一身之阳,腰属少阴肾府。少阴阳虚受寒,经脉闭阻不通,故有怕冷、腰背部冷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中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又可助附子温经散寒,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调养荣卫,益气温经,祛风散邪,补气通阳,养血除痹。方证相符,故疗效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