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医药发展历程中,中药制剂的剂型理论、生产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随着古今成方及剂型的演变而不断地形成和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
中药制剂的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时代(公元前2140年),当时已形成酿酒工艺,并已将多种药物浸制成药酒。
商汤时期(公元前1766年),“汤液始于伊尹”,伊尹创造汤剂,并总结写成《汤液经》,这是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剂技术专著,并且汤剂至今仍应用于临床。与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7年)及格林制剂(公元137~207年)相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药物剂型的国家。
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我国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同时还在《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中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并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多种不同剂型及其制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我国制药理论与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秦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中药除外敷和内服使用外,还有药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药物熨法等方法。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该书论述了制药理论和制备方法,序例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强调了根据药性选择剂型。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硬膏剂、软膏剂、酒剂等十余种剂型及其制备方法,首次记载了用动物胶汁、炼蜜、枣肉和淀粉糊作为丸剂的赋形剂,并沿用至今。
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著有《肘后备急方》八卷,创制了铅硬膏、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灸剂、饼剂等多种剂型。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以疾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指出“疾病有宜丸药,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煎者”。在序例中附有“合药分剂料理法则”,指出药物的产地和采收方法亦对疗效有影响。书中考证了古今度量衡,规定了汤、丸、散、膏、药酒的制作规范。
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政府组织编纂并颁布了《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著有《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其中《备急千金要方》设有制药总论专章,叙述了制药理论、工艺和质量问题,反映了当时中药制剂的发展水平。
宋元时代(公元960~1367年),中药成方制剂发展迅速。公元1080年由宋代太医院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局方》),共收载中药制剂788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制剂规范。
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著《本草纲目》,共记载中药1892种,附方1300余首,剂型近40种。该著作是对我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总结,论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对中药药剂学有重大贡献,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药学巨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1962年出版了《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书中收载成方6000余首,中成药2700余种,是继宋代《局方》后又一次中成药的大汇集。
举例:中药传统制剂理论——丸剂
①丸者,缓也。如瘀血证,用汤剂下瘀血,见效快,但不能消除干净,特别是瘀血积久而兼热的时候,不能用泻法,需用消法缓消,用丸药持续发生效果,缓慢消除,如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②丸剂除了“取缓”之意外,还有两种应用情况:一种由于某些药物不宜煎煮,将药研成细粉做成丸药,如麝香、牛黄等,这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并不是取它的“缓”;另一种是古人把方药制备丸剂备用,用于急救,如乌头赤石脂丸;③糖尿病人不宜吃蜂蜜,故用山药为糊制成丸药;④皂矾刺激胃,用枣肉包裹制丸,在胃不吸收,在肠溶解吸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