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中药制剂研究进展

现代中药制剂研究进展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药剂型的研究应该在提高常规制剂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药剂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创制发展中药制剂的新剂型。定速释放制剂应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目前已上市和正在研究的许多控释制剂属于此类。例如针对心绞痛或哮喘常在凌晨发作的特点,研究在晚间服药而凌晨释放的硝酸酯或茶碱制剂。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借鉴和引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发展中药新剂型、新制剂,以提高制剂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降低制剂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提高生产效率,简化流程,降低成本。

(一)新剂型研究

中药剂型的发展历经了六个时代:第一代是简单加工供口服或外用的膏、丹、丸、散及液体等制剂;第二代是建立在机械化生产基础上的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常规剂型;第三代是以控制释放速度为目的的缓控释制剂;第四代是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提高疗效并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靶向给药系统;而第五代是反映时辰生物学技术与生理节律同步的脉冲式给药,即在发病高峰时期在体内自动释药的给药系统;正在孕育的随症自动调控个体给药系统可以称为第六代。

目前,中药剂型及其产品朝着科学化、新型化、方便化、高效化迈进,如天花粉粉针剂、喜树碱静脉注射混悬剂、牡荆油微囊片等制剂品种。此外,缓释、控释和靶向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在中药领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壳聚糖-绞股蓝总皂苷缓释微球的研制;蟾酥、雷公藤贴剂等透皮贴剂及薄荷醇、桉叶油等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开发;人参皂苷脂质体、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脂质体的研究等。中药剂型的研究应该在提高常规制剂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药剂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创制发展中药制剂的新剂型。

1.常规药物剂型及制剂的发展

在临床用药中,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等剂型仍然占主导地位,这些剂型是制剂的基本形式,不仅各种速效和长效的药物制剂需要采用这些形式给药,即使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传输系统,最终仍然需要合用这些剂型,它们的科技含量已迅速增加。

例如片剂,在片形、色泽、大小等外观指标上更趋于完美,薄膜衣片、微型片以及心形片、环形片等各种异形片更容易为患者接受和使用,且在内在质量上,溶出度、含量均匀度和生物利用度也有了明确的标准并不断提高。此外,各种新片剂也陆续出现,如多层片、包芯片、分散片、咀嚼片、可溶性片和口溶片等。同样,胶囊剂的进步也十分显著,胶囊壳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胶囊剂内容物流动性和均匀性的设计趋于规范化,增加了肠溶胶囊、直肠胶囊和阴道胶囊等品种。

2.药物传输系统

药物传输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口服缓释及控释系统、靶向给药系统和透皮给药系统是发展的主流。

(1)口服缓释系统近年来,由于制剂技术的进步,许多对口服缓释制剂药物的选择限制已被打破。①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制剂;②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也被制备成缓释制剂;③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

(2)口服定速释放给药系统一般认为,制剂释放速率与体内药物的吸收速度有一定相关。定速释放制剂应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目前已上市和正在研究的许多控释制剂属于此类。

(3)口服定位释放给药系统在口腔或胃肠道适当部位长时间停留,并释放一定量药物,以增强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殊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

结肠释药对结肠疾病的治疗以及增加药物在全肠道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意义。

(4)口服定时给药系统定时释放又称为脉冲释放,即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例如针对心绞痛或哮喘常在凌晨发作的特点,研究在晚间服药而凌晨释放的硝酸酯或茶碱制剂。

(5)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靶向给药系统是20世纪后期医药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各种靶向机制、制备方法、特性、体内分布和代谢规律等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有的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如纳米粒制剂;有的已投入生产,如脂质体、淀粉微球等。

有研究将药物通过与单克隆抗体交联,或对药物进行不影响疗效的化学结构修饰等方法制成具有靶向作用的前体药物,这是目前靶向给药系统重要研究思路。如将药物与氮甲基四氢吡啶交联后,其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达到脑靶向分布目的;将药物与“核输入顺序”的小肽交联可以使药物顺利穿过核膜孔,达到细胞核内靶向分布效果;将药物与磷酸、长链脂及亲水性糖缩合而成的磷酸三酯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它可携带药物如核苷穿透亲脂性的生物膜进入细胞。

(6)透皮给药系统在吸收促进方法研究方面,运用离子导入法,可有效地促进一些药物,特别是离子型药物及多肤类大分子的透皮吸收,且不引起皮肤的生理生化改变。另一个较有前途的促进药物渗透皮肤的物理方法是超声波导入法,超声波导入法可透过皮肤以下5cm,而离子导入法达到深度不超过1cm;离子导入通常必须通电20~30min,而超声波导入法只要10min。

新的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也在进行,较为有效的有纳米粒、传递体等,有研究表明用传递体作载体时,在一定压力下可顺利穿过孔径是药物自身1/5甚至1/10的小孔,自身完整性不受影响。

(二)新技术研究

(1)超细粉碎技术对原生药材进行细胞级粉碎,粉碎成粒径5~10μm以下的超细粉末。

(2)浸提技术包括半仿生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提取技术等。半仿生提取法通过模拟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过程,用于经胃肠道给药的中药及其复方的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利用超临界流体在处于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之上时具有的溶解多种物质的能力,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分离出特定的成分。微波提取技术利用微波强烈的热效应提取中药成分。

(3)分离纯化技术包括膜分离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等。膜分离技术根据体系中分子的大小与形状,通过膜孔的筛分作用进行分离,达到物质纯化目的。大孔树脂吸附技术采用特殊的吸附剂从中药复方煎液中有选择地吸附其中的有效成分,除去无效成分。分子蒸馏技术利用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度的差别,在高真空度下进行分离、精制的连续蒸馏过程。

(4)浓缩干燥技术蒸发是浓缩药液的重要手段,有常压蒸发、减压蒸发、薄膜蒸发、多效蒸发等技术和方法。干燥常采用烘干、减压干燥、喷雾干燥、沸腾干燥等技术和方法。随着多功能化、小型化、节能高效、融合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新型干燥机不断问世,如旋转闪蒸干燥机、热喷射气流干燥机、惰性载体干燥机等,大大改善中药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5)中药制粒技术包括快速搅拌制粒、沸腾制粒、喷雾干燥制粒等新技术的应用。快速搅拌制粒将固体辅料或药物细粉与稠膏置于快速搅拌制粒机的盛器内,通过调整搅拌桨叶和制粒刀的转速,将物料混匀并切割成带一定棱角的小块,小块间互相摩擦形成球状颗粒。沸腾制粒,又称流化喷雾制粒、流化床制粒、一步制粒,能将混合、制粒、干燥操作一步完成。喷雾干燥制粒将经适当处理后的药材浸提液或药物、辅料的混合浆,经喷雾干燥直接得干燥球状粒子。

(6)中药包衣技术将药物包裹在一定厚度的衣膜内,能降低中药制剂的吸湿性,提高稳定性。也是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

(7)包合技术一种药物分子结构被全部或部分包合入另一种物质的分子腔中而形成独特形式的包合物。如中药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

(8)固体分散技术难溶性药物以低共熔混合物、固体溶液、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和共沉淀物等分散状态存在。如黄芩苷的固体分散体。

(三)新辅料研究

中药制剂使用辅料的突出特色是“药辅合一”,将处方中某些药味发挥辅料的赋形、赋性作用。

新型药用辅料对于制剂性能的改良、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及药物的缓、控释等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如天然大分子物质、纤维素衍生物、淀粉衍生物,合成或半合成油脂、磷脂、合成表面活性剂、乙烯聚合物、丙烯酸聚合物、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等。

(四)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中药制剂学不仅要研究中药制剂制备、生产、贮藏等过程,而且要深入研究其应用于机体后药物或制剂的体内过程,如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剂型因素和机体生理因素,从而为阐明中医药理论,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中药制剂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为了阐明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分布特点、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和速度、量-效或量-时关系及其与药效或毒副反应间的关系等,通常采用生物利用度和溶出度对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

★药物制剂产生的疗效不仅与药物的剂量和化学结构有关,同时还受到各种剂型和工艺因素的影响,化学等值并不一定生物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