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制要点
基质配方方面:要选择适当评价指标和实验方法,从外在的物理性状到内在的药物释放特性进行综合评价,所确定的配方配比才能科学合理。目前多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或均匀设计法,以膏体的黏着性能为评价指标,进行基质配方配比的筛选,用体外透皮实验来筛选合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并揭示其透皮特性。
基质的成型工艺方面:考察包括各种原料间的组合,组分间的添加顺序,各种成分的添加方式,机械强度的影响以及膏体炼和温度、时间的影响等。例如,中药粉末或提取物与基质的添加顺序;基质与药物合理的比例关系;不同药物成分的成胶条件;中药提取物的性状等。
工艺条件的设计优化:从影响成型工艺的因素着手,考察包括膏体含水量(30%~60%),膏体含药量,搅拌速度和时间(实验室20~40min),搅拌炼和温度(50℃),各组分添加顺序(最后加挥发性成分),工艺条件对膏体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等。
中药巴布剂的质量和剂型评价:感官评价指标,如膏体的均匀性,膜残留性,柔软性,可涂展性,对皮肤的追随性等。物理性状指标(各种黏度指标),如黏着力试验,剥离强度试验,拉力性试验,赋形性试验,耐寒、耐热试验,含膏量(挥发油对巴布剂黏性影响很大)。化学指标,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生物检测,如在体、离体透皮实验等。
透皮吸收效果评价:释放度试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体内血药浓度检测,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等。
2.存在问题及分析
首先,中药巴布剂往往随着载药量加大,改变了基质的黏弹性能,使得膏体的柔韧性和黏着性(皮肤追随性)降低,表现为膏体黏弹性不够,贴敷时易脱落,特别是关节部位。同时,贴敷时吸收皮肤汗液而失去黏性,而长期放置后,膏体失水硬化等现象均影响巴布剂的黏着性能。因此,系统和深层次研究中药巴布剂的适宜基质配方,有助于中药巴布剂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其次,中药巴布剂的透皮吸收研究尚不深入,符合中医药治疗法则的多成分吸收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剂量的合理性及其与药效的关系未能得到科学阐释,制约中药巴布剂的现代化。
实例5-3跌打止痛巴布膏的研制
【文献来源:李江英,张亚军,刘超.正交设计法优选跌打止痛巴布剂的基质处方.陕西中医,2014,35(3):367-368】
1.巴布剂的制备
将处方量的聚丙烯酸钠、药粉、甘羟铝分别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常温下搅拌均匀为A相;处方量的聚维酮K30水溶解,再将柠檬酸加入水溶液中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浸膏混匀作为B相。常温下边搅拌边将B相加入A相中混匀,均匀涂布至无纺布上。
2.评价指标的选择
在一定范围内初黏力越大越好,故选择初黏力结果最大的为100分,其余的为与其相比的百分比。而持黏力越小越好,故选择持黏力结果最小的为100分,其余的为最小值与其的百分比。考虑到膏剂在使用过程中初黏力较持黏力更为重要,因此在综合评分中按照6∶4综合评分。初黏力和持黏力的测定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E项下方法进行。
3.正交试验设计
现代巴布剂基质主要由骨架材料、黏合剂、保湿剂、透皮促进剂组成。在预试验及参阅相关文献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酸钠NP-700为骨架材料,甘羟铝为交联剂,柠檬酸为交联调节剂,聚维酮K30为黏合剂,甘油为保湿剂,因处方中含有冰片和樟脑本身具有良好的透皮促进作用,故未添加其他透皮促进剂。为了考察影响巴布剂骨架形成的关键因素,固定处方中甘油(30%)、聚维酮K30(5%)、浸膏(3.5%)以及药粉(5.5%)的用量,以聚丙烯酸钠NP-700(A)、甘羟铝(B)、柠檬酸(C)的用量三因素为变量,选择不同水平,以初黏力和持黏力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跌打止痛巴布剂性能的主要因素是A,其次为C、B,即聚丙烯酸钠NP-700>柠檬酸>甘羟铝,甘羟铝对其影响最小。根据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不同进行分析,优选的巴布剂最佳配比为A3B2C1,即7.0%部分中和的聚丙烯酸钠NP-700,0.3%甘羟铝,0.2%柠檬酸。
4.验证实验
按上述跌打止痛巴布剂的优化基质处方制备3批。结果表明,按照正交试验优选出的巴布剂基质的制备工艺可行,与皮肤的黏着力合适,其黏贴性、外观、涂展性等均较好,且膏体光洁,表面平整,无气泡,易涂布,剥离后盖衬上无残留,能满足皮肤贴敷给药的要求。
本实验中由于含有一定量的药材粉末,对巴布剂凝胶骨架的完整性有一定影响,成品的黏弹性比不加中药粉末的膏体稍差,且对水分的滞留能力也有所降低,膏体在放置的过程中易失水而黏度降低,需及时盖膜并密封保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